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胃不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胃不和

脾胃不和為中醫常見證候,指脾與胃兩者功能失調,導致運化、受納失常的病理狀態。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,兩者協調方能完成飲食的消化吸收。若脾胃失和,則易出現一系列消化系統症狀。

主要症狀

脾胃不和的主要表現為:

  • 不思飲食:胃氣不降,受納功能受阻,故食欲減退。
  • 食後不化:脾失健運,水穀精微難以轉輸,食物停滯於中焦。
  • 脘腹脹滿:氣機壅滯,升降失常,導致腹部脹悶不適。
  • 噯氣吞酸:胃氣上逆,酸水反流,甚或伴隨惡心感。
  • 大便異常:或見泄瀉(脾虛濕盛),或見便秘(胃燥津虧)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、油膩,或暴飲暴食,損傷脾胃功能。
  2. 情志失調:憂思過度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影響脾胃升降。
  3. 勞倦內傷:長期勞累,氣血耗損,脾氣虛弱,運化無力。
  4. 外邪侵襲:濕邪、寒邪等外感因素,困阻中焦,妨礙脾胃運作。

中醫辨證與治法

根據具體證型,治法有所不同:

  • 脾失健運為主:症見食後腹脹、大便溏薄,宜健脾助運,方用枳術丸六君子湯加減。
  • 胃氣不降為主:症見噯氣、惡心、脘悶,宜和胃降逆,方用平胃散旋覆代赭湯
  • 肝胃不和:兼見脅脹、情緒波動,宜疏肝和胃,方用柴胡疏肝散二陳湯
  • 寒熱錯雜:若見胃脘灼熱卻喜溫按,可用半夏瀉心湯調和寒熱。

常用方劑與藥物

  • 治中湯:適用於脾胃虛弱,症見吐瀉、脹滿。
  • 枳縮二陳湯:針對脾虛氣滯,食積不化者。
  • 香砂六君子湯:益氣健脾,行氣化濕,適合脾虛兼氣滯者。

脾胃不和雖屬常見,然其證型複雜,臨床須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