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胃俱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胃俱實

定義
脾胃俱實為中醫病證名,指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同時受邪氣壅滯,導致氣機阻滯、運化失常的病理狀態。此證多因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或外邪侵襲,致使脾胃功能失調,氣血壅塞,形成實性病變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所傷:過食肥甘厚味或暴飲暴食,損傷脾胃,導致宿食積滯,氣機不暢。
  2. 情志失調:憂思過度或鬱怒傷肝,肝氣橫逆犯胃,影響脾胃升降功能。
  3. 外邪侵襲:濕熱或寒濕之邪內犯脾胃,阻遏中焦氣機,化生實邪。
  4. 氣滯血瘀:長期氣機不暢,進一步導致血行不順,形成瘀血內停。

臨床表現
根據《備急千金要方》記載,脾胃俱實的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腹部症狀:腹脹堅滿,按之疼痛,或牽引脅下作痛。
  • 消化異常:胃氣不降,大便困難,或時有泄瀉(實性泄瀉,瀉後不爽)。
  • 氣機上逆:腹痛上衝,影響肺肝,引發喘鳴、氣促。
  • 熱象與神志症狀:身熱但汗出不暢,喉痹(咽喉腫痛),易驚悸不安。
  • 陰精耗傷:因實熱內蘊,可能伴隨精氣虧少之象。

脈象與舌象

  • 脈象:右手關部(脾胃對應部位)脈象沉實有力,或弦緊,提示邪氣壅盛。
  • 舌象:舌質紅,苔黃厚膩或乾燥,反映濕熱或燥實內結。

證候分析
脾胃同居中焦,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,二者氣機升降相因。若邪實壅滯:

  • 胃實:腐熟無權,宿食內停,見腹脹、便難。
  • 脾實:運化失司,濕濁內生,故泄利、腹中痛。
  • 氣機逆亂:實邪上衝,擾及肺肝,致喘鳴、驚悸;熱鬱肌表則身熱無汗。

相關典籍補充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」,說明脾胃俱實與飲食過度密切相關。後世醫家如李東垣在《脾胃論》中進一步闡述,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邪實壅滯時,不僅影響中焦,更可波及五臟。

鑒別要點
需與「脾胃虛弱」區分:

  • 虛證:腹脹喜按、大便溏薄、乏力倦怠。
  • 實證:腹脹拒按、大便閉結或瀉下臭穢、脈象有力。

備註
脾胃俱實屬中醫「實證」範疇,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明寒熱偏盛及兼夾病邪(如濕、熱、瘀),以擬定相應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