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胃俱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胃俱虛
病證名,指脾經與胃經氣血皆虛弱之證候。此概念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,書中記載:「右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,足太陰與陽明經俱虛也。病苦胃中如空狀,少氣不足以息,四逆寒,洩注不已,名曰脾胃俱虛也。」意指脾胃功能同時衰退,導致氣血生化不足、運化失司,臨床表現以虛寒之象為主。
中醫理論基礎
脾胃為「後天之本」,脾主運化水穀精微,胃主受納腐熟。脾氣虛則運化無力,胃氣虛則納降失常,二者互為影響。脾胃俱虛時,常見以下病理特點:
- 氣血生化不足:脾胃虛弱則水穀難以化生氣血,導致全身氣血虧虛,表現為面色萎黃、肢體乏力。
- 中焦虛寒:陽氣不振,溫煦失職,故見畏寒、四肢不溫(四逆寒)、脘腹冷痛。
- 水濕不運:脾虛則水濕內停,胃虛則降濁無力,故易出現腹瀉(洩注不已)、食後脹滿。
- 清陽不升:脾不升清,則頭暈目眩、少氣懶言;胃不降濁,則噯氣、食欲不振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胃脘虛空感(胃中如空狀)、氣息短促(少氣不足以息)、手足冰冷、慢性腹瀉。
- 兼症: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肌肉消瘦、舌淡苔白、脈沉弱或遲緩。
病因病機
- 飲食失調:長期過飢過飽、嗜食生冷,損傷脾胃陽氣。
- 勞倦內傷:思慮過度或體力透支,耗傷脾氣。
- 久病體虛:慢性疾病或他臟病變(如肝鬱乘脾)累及脾胃。
- 外邪侵襲:寒濕直中中焦,抑遏脾胃功能。
辨證要點
中醫強調「脾胃同病」的整體觀,需與單純「脾虛」或「胃虛」鑑別:
- 脾虛為主:偏重腹瀉、水腫、臟器下垂(如脫肛)。
- 胃虛為主:偏重噁心、嘔吐、脘痞拒按。
- 脾胃俱虛:虛寒與運化無力並見,症狀更為全面。
相關經典論述
除《千金要方》外,《脾胃論》進一步闡述: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,強調脾胃虛弱可引發多系統病變。後世醫家如李東垣提出「補中益氣」之法,針對脾胃氣虛下陷之證,亦適用於脾胃俱虛之調理。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證需由專業中醫師診斷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