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胃虛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脾胃虛寒,中醫名詞。

脾胃虛寒是指脾胃陽氣不足,運化失常所表現的症狀。多由素體陽虛,或過食生冷,或久病傷脾,或感受寒邪所致。症見脘腹冷痛,喜溫喜按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脈沉細。

脾胃虛寒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:

1、素體陽虛:由於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失養,導致脾胃陽氣不足,運化失常。

2、過食生冷:生冷食物性寒,易傷脾胃陽氣,導致脾胃虛寒。

3、久病傷脾:久病傷脾,脾陽耗損,運化失常。

4、感受寒邪:寒邪侵襲,可導致脾胃陽氣受損,運化失常。

脾胃虛寒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
1、脘腹冷痛:患者常訴脘腹冷痛,喜溫喜按,可伴有腹脹、噯氣、反酸等症狀。

2、食欲不振:患者常訴食欲不振,進食後容易腹脹,大便溏薄。

3、舌淡苔白:患者舌質淡白,苔白,脈沉細。

脾胃虛寒的治療以溫補脾陽為主,可選用附子理中湯、四君子湯等中藥方劑治療。平時飲食宜清淡溫熱,少食生冷,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
脾胃虛寒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:

1、注意飲食,飲食宜清淡溫熱,少食生冷,多吃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的食物。

2、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
3、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
4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避免情緒波動。

脾胃虛寒是中醫常見的病症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導致脾胃功能受損,影響消化吸收,甚至引起其他疾病。因此,如果出現脾胃虛寒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