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胃虛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胃虛寒
脾胃虛寒為中醫常見證候,屬脾陽虛範疇,指脾胃陽氣不足,溫煦功能減弱,導致運化失常、寒從內生的病理狀態。其成因多與飲食生冷、久病耗傷、先天稟賦不足,或外感寒邪內侵有關。
病因病機
- 飲食失調:長期過食生冷寒涼之物(如冰品、瓜果),損傷脾陽,寒濕內停。
- 久病體虛:慢性疾病或過度勞累,耗傷脾胃陽氣,無力溫運水穀。
- 外寒直中:寒邪直接侵襲脾胃,阻遏陽氣,常見於素體陽虛者。
- 腎陽不足:腎為先天之本,若腎陽虛衰,無法溫煦脾土,亦可導致脾胃虛寒。
臨床表現
- 消化系統:脘腹冷痛、喜溫喜按,食慾不振,泛吐清水,大便溏薄或完穀不化。
- 全身症狀:四肢不溫,倦怠乏力,面色蒼白或萎黃,舌淡胖有齒痕,苔白滑,脈沉遲或弱。
- 其他:女性可見白帶清稀量多,男性或見陰囊濕冷。
中醫辨證要點
脾胃虛寒的核心病機為「陽虛內寒」,需與以下證型鑑別:
- 脾氣虛:以氣短乏力、腹脹為主,無明顯寒象。
- 寒濕困脾:除寒象外,兼見頭身困重、苔白膩等濕濁停滯之徵。
治療原則
中醫以「溫中散寒、健脾益氣」為法,常用方劑如:
- 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:溫補脾陽,散寒止痛。
- 附子理中丸:適用於兼腎陽不足、四肢厥冷者。
- 小建中湯(桂枝、芍藥、飴糖):緩急止痛,適合虛寒兼腹中拘急疼痛。
相關名詞延伸
- 脾陽虛:廣義包含脾胃虛寒,但更強調陽氣衰微的全身性影響。
- 中焦虛寒:泛指脾胃陽氣不足,病位明確於中焦。
脾胃虛寒之證,需結合具體症狀與體質調理,中醫強調「寒者溫之」,透過藥物與飲食調攝,逐步恢復脾胃運化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