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脾癇,病名。五臟癇之一。出《備急千金要方》。多因飲食失節,饑飽勞役,痰蓄氣逆而引發。《景岳全書》卷四十一:「脾癇,面色萎黃,目直,腹滿自利,四肢不收,其聲如牛,……。」發作時有卒然仆倒,肢体搐搦,唇口掀動,痰涎外出等癇證證候。治宜以止癇結合健脾祛痰法。參見癇、五臟癇等。
脾癇是由於脾虛痰盛所致的一種急性神志障礙。多見於青壯年,起病急驟,病程短暫,常在飽食、勞累、情志刺激後發病。臨床表現以突然昏倒、四肢抽搐、口吐白沫、舌強直、目睛上翻、牙關緊閉、面色蒼白、呼吸急促、心率加快、血壓升高等為特徵。
脾癇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:
1、飲食失節: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油膩、辛辣刺激之品,損傷脾胃,脾失健運,運化失常,痰濕內生,痰濁上擾清竅,則可誘發脾癇。
2、饑飽勞役:過飢過飽、勞累過度,均可損傷脾胃,脾失健運,運化失常,痰濕內生,痰濁上擾清竅,則可誘發脾癇。
3、痰蓄氣逆:脾虛痰盛,痰濁阻滯中焦,氣機升降失常,痰氣上逆,清竅被蒙,則可誘發脾癇。
4、情志刺激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肝失疏泄,脾失健運,運化失常,痰濕內生,痰濁上擾清竅,則可誘發脾癇。
脾癇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1、突然昏倒:病人突然昏倒,四肢抽搐,口吐白沫,舌強直,目睛上翻,牙關緊閉,面色蒼白,呼吸急促,心率加快,血壓升高等。
2、意識障礙:病人意識不清,或昏迷不醒,或躁動不安,或胡言亂語。
3、其他症狀:病人還可伴有頭痛、嘔吐、腹脹、腹瀉等症狀。
脾癇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病史、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進行診斷。
脾癇的治療以中醫中藥治療為主,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,辨證施治,常用方藥有:
1、半夏白朮天麻湯:主要適用於脾虛痰盛、痰濁上擾清竅所致的脾癇。
2、柴胡桂枝湯:主要適用於肝鬱脾虛、痰濁上擾清竅所致的脾癇。
3、蘇合香丸:主要適用於痰熱壅盛、痰濁上擾清竅所致的脾癇。
脾癇的預後一般良好,但如果治療不及時,病情嚴重,可危及生命。
脾癇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1、飲食有節:飲食要清淡、易消化,不吃生冷油膩、辛辣刺激之品。
2、勞逸適度:勞逸要適度,避免過度勞累。
3、保持心情舒暢: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4、適當鍛鍊: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5、定期體檢: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