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癇
脾癇為中醫癇證之一,屬「五臟癇」範疇,首載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。其病因多與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相關,導致脾胃運化失司,痰濕內蘊,氣機逆亂,上擾清竅而發病。《景岳全書·卷四十一》詳述其典型證候:「面色萎黃,目直,腹滿自利,四肢不收,其聲如牛」,發作時可見突然昏仆、肢體抽搐、唇口顫動、痰涎壅盛等癇證表現。
病因病機
脾癇的核心病機在於「脾虛痰盛」。中醫認為,脾主運化水濕,若因飲食失調(如過飢過飽)、勞逸失度,或久病體虛,皆可損傷脾氣,使水穀精微不歸正化,反聚為痰濁。痰濁內阻,隨氣上逆,蒙蔽心神,則發為癇證。此外,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,脾失健運亦可能引動肝風,形成風痰相搏之勢,加劇抽搐症狀。
辨證要點
- 主症:發作時面色萎黃無華,目睛呆滯或上視,腹部脹滿,大便溏瀉,四肢鬆軟無力,喉中發出類似牛鳴之聲。
- 兼症:平素可見食欲不振、神疲乏力、舌淡胖有齒痕、苔白膩等脾虛濕困之象。
- 發作特徵:痰涎壅盛為其顯著特點,與肝癇之吼叫、心癇之面赤有別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健脾化痰、熄風止癇」為原則,標本兼顧:
- 健脾祛痰:常用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為基礎,佐以膽南星、白芥子等化痰之品。若痰熱明顯,可加竹茹、瓜蔞。
- 熄風定癇:配伍天麻、鉤藤、全蝎等平肝熄風藥,或選用《醫學心悟》定癇丸加減。
- 調理氣機:若氣逆甚者,可加枳實、沉香以降氣導痰。
相關理論延伸
脾癇與其他五臟癇(如肝癇、心癇)的鑑別,關鍵在於臟腑定位與痰濕表現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強調「脾常不足」,小兒脾癇多因乳食積滯化痰所致,治療時需側重消食導滯(如保和丸加減)。另《證治準繩》提出「癇病日久必歸於腎」,若脾癇反覆發作,後期可能累及腎陽,需酌加補骨脂、益智仁等溫腎之品。
文獻溯源
除《千金要方》外,《諸病源候論》稱脾癇為「食癇」,與飲食傷脾相關;《張氏醫通》則歸納五臟癇治法,主張「治脾當先實土」。歷代醫家對脾癇的論述,均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與「臟腑相關」的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