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消
病名
- 脾痟之別稱
脾消為脾痟之別名,屬中醫消渴病範疇。脾痟多因脾胃功能失調,運化失常,導致津液代謝障礙,臨床可見多飲、多食、消瘦等症狀。其病機與脾虛濕困、氣陰兩虛或陰虛燥熱相關,治法常以健脾益氣、滋陰潤燥為主。 -
消中、寒中、熱中之統稱
據《證治要訣·大小腑門》所載,脾消可分為三類:- 消中:以中焦脾胃燥熱為主,症見多食易飢、口渴引飲,屬中消範疇,與胃火熾盛或脾陰不足相關。
- 寒中:因脾胃陽虛,運化無力,症見食少腹脹、畏寒肢冷,屬虛寒證,治宜溫中健脾。
- 熱中:多因濕熱蘊脾或陰虛內熱,症見煩渴、身熱、尿赤,治宜清熱化濕或養陰清熱。
中醫理論延伸
脾消的病理核心在於「脾失健運」,涉及水穀精微的輸布與津液代謝。《素問·奇病論》提及「脾癉」轉為消渴的過程,強調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氣,久而化熱,耗傷陰液。後世醫家進一步區分脾消的寒熱虛實,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重視脾胃氣虛對消渴的影響,主張補中益氣;而朱丹溪則從陰虛火旺論治,強調滋陰降火。
辨證要點
臨床需結合四診,區分脾消的具體證型:
- 消中:舌紅苔黃、脈滑數,治宜清胃瀉火(如白虎加人參湯)。
- 寒中:舌淡苔白、脈沉遲,方選理中湯加減。
- 熱中:舌紅少津、脈細數,可選甘露消毒丹或玉女煎化裁。
文獻溯源
脾消一詞見於多部古籍,除《證治要訣》外,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「中消屬脾」,反映脾胃功能在消渴病機中的關鍵地位。歷代醫家對脾消的論述,豐富了中醫對代謝疾病的辨治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