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痟

病名:脾痟,又稱脾消,屬中醫消渴病範疇,為三消(上消、中消、下消)之中消的一種特殊表現。其病機主要與脾虛失運、陰津耗損有關,臨床特徵為飲食入腹後迅速化為小便排出,並伴隨明顯消瘦及陰陽失調之象。

病因病機
脾痟的成因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脾氣虛弱:脾主運化,若脾氣不足,水穀精微無法正常輸布,反隨小便下泄,形成「飲食如湯澆雪」之狀。
  2. 陰虛燥熱:長期飲食不節或情志失調,導致胃火熾盛,灼傷陰液,進一步影響脾之運化功能。
  3. 腎氣不固:脾虛日久及腎,腎失封藏,精微下流,加重小便混濁如脂膏的症狀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食後即消,小便頻數且混濁如脂膏(「旋結如白脂」),形體急速消瘦。
  • 兼症:口乾舌燥、精神恍惚,或見陰陽失衡之象,如陽強易舉、不交而泄(腎陰虧虛,虛火妄動所致)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紅少津,苔薄黃或剝脫;脈細數或沉弱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健脾固攝:以補脾益氣為主,佐以收澀精微。
    • 姜粉散:溫中健脾,適用於脾陽不足者。
    • 附子豬肚丸(《世醫得效方》):溫補脾腎,針對脾腎陽虛之證。
  2. 滋陰清熱:若陰虛燥熱明顯,可選用 六味地黃丸 加黃芪、白術,益氣健脾兼滋腎陰。
  3. 隨證加減
    • 若虛火亢盛,加知母、黃柏瀉相火。
    • 若氣陰兩傷,可合用生脈散益氣生津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消渴:脾痟屬消渴分支,但專指脾虛失運為主的類型,與上消(肺燥)、下消(腎虛)病位有異。
  • 中消:泛指中焦燥熱之消渴,脾痟則特指精微下泄、消瘦嚴重的證型。

古籍補充
《世醫得效方》強調脾痟「肌膚日益消瘦」與「精微下流」的特點,並指出其與一般中消的差異在於脾腎兩虛的病理基礎。後世醫家亦認為,此證需從脾腎雙調入手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