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邪
脾邪為中醫五臟病邪之一,首見於《難經·十難》與《靈樞·五邪》,指外邪侵襲脾臟或脾臟功能失調所致之病理狀態。其病機與臨床表現多與脾胃氣血陰陽失衡相關,以下分述之。

一、經典論述

  1. 《難經》論脾邪干心
    《難經·十難》提出「心脈緩甚者,脾邪乾心也」,意指脾邪上擾心脈,致使心脈緩慢無力。此因脾屬土,心屬火,火生土為母子關係。若脾土濕邪壅盛,反侮心火,可致心氣受遏,脈象呈現緩滯之態。
  2. 《靈樞》論邪在脾胃
    《靈樞·五邪》詳述脾邪客於脾胃之證候:
  • 陽氣有餘,陰氣不足:表現為「熱中、善飢」,乃胃火亢盛而灼傷陰液,症見消穀善飢、口乾煩熱。
  • 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:呈現「寒中,腸鳴,腹痛」,因脾陽虛衰,寒濕內生,運化失職,故見腹冷痛、腸鳴泄瀉。
  • 陰陽俱有餘或俱不足:則寒熱錯雜,當調治足三里穴以和胃健脾、平衡陰陽。

二、病機與證候延伸

脾邪致病可分內外二因:

  1. 外感邪氣:濕邪為脾之主要外邪,濕性黏滯,易困脾陽,導致肢體困重、脘悶納呆。若兼寒邪則生寒濕,兼熱邪則成濕熱。
  2. 內傷飲食勞倦:過食生冷肥甘,或思慮過度傷脾,皆可致脾失健運,聚濕生痰,進一步化生痰飲、瘀血等病理產物。

常見證型

  • 脾虛濕困:舌苔白膩、肢體浮腫、大便溏泄。
  • 脾陽虛衰:畏寒肢冷、完穀不化、五更泄瀉。
  • 濕熱蘊脾:身熱不揚、黃疸、小便短赤。

三、治法與經絡調理

中醫強調「治脾邪當先理氣機」,以健脾化濕為核心:

  • 針灸:取足三里、陰陵泉、脾俞等穴,溫針可助陽,刺血可瀉熱。
  • 方藥
    • 寒濕用平胃散
    • 濕熱選連朴飲
    • 脾陽虛者投理中湯

脾邪之辨證需綜合四診,尤重舌脈。舌體胖大齒痕、脈濡緩者多濕盛;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者屬濕熱。此邪既可直接傷脾,亦可旁涉他臟,如土壅木鬱(影響肝)、土不生金(累及肺),故臨床須整體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