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瀉

脾瀉,又稱脾洩、洞洩(見《醫學真傳》),是中醫臨床常見的一種洩瀉證型,主要與脾虛運化失常、中焦氣機升降失調有關。其特徵為食後腹脹、瀉後稍緩,並伴隨脾胃虛弱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脾瀉的發生,多因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,或久病體虛,導致脾陽不足,運化無力。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,若脾虛不能升舉清陽,則水穀精微下趨大腸而成瀉。此外,濕邪困脾,或肝氣乘脾,亦可加重脾失健運,使水濕停滯,下注腸道而致泄瀉。

臨床表現

脾瀉的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食後倒飽:進食後脘腹脹滿,甚則噁心欲嘔。
  • 瀉後即寬:排便後腹脹稍減,但不久又復發。
  • 大便溏薄:糞質稀溏,或夾雜未消化食物。
  • 脈象細弱:反映脾氣虛弱,氣血不足。
  • 其他兼症:可能伴有神疲乏力、面色萎黃、肢體倦怠等脾虛症狀。

治療原則

脾瀉的治療以健脾益氣、溫中止瀉為主,常用方劑包括:

  • 建中湯(《傷寒論》):適用於中焦虛寒,腹痛喜溫者,能溫中補虛,緩急止痛。
  • 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:主治脾胃虛寒,症見腹瀉、嘔吐、手足不溫,可溫中散寒,健脾止瀉。
  • 參苓白朮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適用於脾虛濕盛,大便溏瀉,兼有氣短乏力者,能健脾益氣,滲濕止瀉。

若兼有肝氣乘脾,可配合痛瀉要方(《丹溪心法》),以疏肝健脾,調和氣機。

相關證型

脾瀉與其他洩瀉證型有相似之處,臨床需加以鑒別:

  • 脾洩:廣義上泛指脾虛所致的慢性腹瀉,而脾瀉則更強調食後腹脹、瀉後緩解的特點。
  • 洞洩:指瀉下如水,完穀不化,多因脾腎陽虛,不能固攝所致。
  • 五更瀉(腎瀉):黎明時分腹瀉,多屬脾腎陽虛,與脾瀉的病機有相似之處,但病位更深。

脾瀉的調理需注重飲食節制,避免生冷油膩,並配合適當的溫補脾胃之法,以恢復中焦運化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