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虛

病證名。首見於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。

定義與範疇
脾虛泛指脾之陰陽失調、氣血虧虛所引發的一系列病證。中醫理論中,脾為「後天之本」,主運化水穀精微、統攝血液,並與肌肉四肢密切相關。脾虛可進一步分為脾氣虛脾陽虛脾陰虛等證型,各具特異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失調:長期過飢過飽、嗜食生冷或肥甘厚味,損傷脾之運化功能。
  2. 情志內傷:憂思過度,氣機鬱結,導致「思則氣結」,影響脾之升清作用。
  3. 勞倦過度:體力或腦力消耗過甚,耗傷脾氣,如《脾胃論》所言「勞倦傷脾」。
  4. 外邪或久病:寒濕侵襲,或慢性疾病(如泄瀉、痢疾)遷延不癒,累及脾臟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運化失職:食少腹脹、大便溏薄或完穀不化,甚則久瀉不止。
  • 氣血不足:面色萎黃、形體消瘦、肢體倦怠、氣短懶言。
  • 水濕停滯:肢體浮腫、痰飲內生,舌體胖大邊有齒痕。
  • 統血無權:便血、崩漏、皮下出血等血不循經症狀。

證型辨析

  1. 脾氣虛:基礎證型,以納呆、腹脹、便溏為主,脈象濡弱。
  2. 脾陽虛:兼見畏寒肢冷、腹痛喜溫,舌淡苔白滑。
  3. 脾陰虛:口乾舌燥、煩熱盜汗,舌紅少津,易與胃陰虛混淆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健脾益氣: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為基礎方,隨證加減。
  • 溫補脾陽:理中湯(人參、乾薑、白朮、甘草)主之。
  • 滋養脾陰:慎用滋膩,可選參苓白朮散加沙參、玉竹等甘淡平補之品。

古籍佐證

  • 《靈樞·本神》:「脾藏營,營舍意,脾氣虛則四肢不用。」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:「脾胃屬土,為水穀之海,脾虛則運化失職,精微不布。」

脾虛之證需辨明虛實夾雜,如兼濕濁、食滯者,當先化濕消導,再行補益,以復其升降之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