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脾虛,病證名。出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。

1.泛指脾之陰陽、氣血不足的各種病證。多因飲食失調、寒溫不適、憂思、勞倦過度或久病傷脾所致。症見消瘦面黃、四肢乏力、納減、食不消化、腹痛、腸鳴、便溏或泄瀉、浮腫、便血、崩漏等。治以健脾為大法。

2.同脾氣虛。詳該條。

脾虛的症狀:

1.消瘦面黃:脾虛運化失常,水谷精微不能輸布到全身,導致營養不良,面色萎黃。 2.四肢乏力:脾虛氣血不足,不能濡養四肢,導致四肢無力。 3.納減:脾虛運化失常,不能正常消化吸收食物,導致食慾減退。 4.食不消化:脾虛運化失常,導致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吸收,出現腹脹、腹痛、噯氣等症狀。 5.腹痛、腸鳴:脾虛運化失常,導致腸道蠕動功能減弱,出現腹痛、腸鳴等症狀。 6.便溏或泄瀉:脾虛運化失常,導致大便不成形或腹瀉。 7.浮腫:脾虛運化失常,水液代謝障礙,導致水液停聚在體內,出現浮腫。 8.便血、崩漏:脾虛運化失常,導致血液不能正常運行,出現便血、崩漏等症狀。

脾虛的治療:

脾虛的治療以健脾為大法,常用中藥有白朮、茯苓、山藥、甘草等。可根據患者具體症狀,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,選用相應的中藥進行治療。

脾虛的預防:

1.飲食有節,不暴飲暴食。 2.起居有常,不熬夜。 3.勞逸結合,不過度勞累。 4.保持心情舒暢,不生氣。 5.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
脾虛是一種常見的脾胃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其他疾病的發生。因此,平時要注意養脾,預防脾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