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虛帶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虛帶下

病證名。脾虛帶下是指因脾氣虛弱,運化水濕功能失調,導致濕濁下注,影響任脈與帶脈,進而引發帶下異常的一種病證。中醫認為,脾主運化水濕,為後天之本,若脾氣不足,則水濕內停,聚而為濕濁,下注胞宮,損傷任、帶二脈,遂致帶下綿綿不絕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帶下特徵:帶下量多,質地稀薄,色淡黃或白如涕唾,無明顯臭味。
  • 全身症狀:面色淡黃或萎黃,精神疲倦,四肢乏力,食欲不振,脘腹脹滿。
  • 兼症:腰骶酸墜,下肢輕度浮腫,大便溏薄,舌淡胖、邊有齒痕,苔白膩,脈濡緩或細弱。

病機分析
脾虛則中氣不足,運化失職,水穀精微不得上輸,反聚為濕,流注下焦,損傷任、帶二脈,使帶脈失約,任脈不固,因而帶下量多。濕性重濁黏滯,故帶下質稀色淡;脾虛氣弱,故見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;濕阻中焦,則納呆便溏;濕濁下趨,可致下肢浮腫。

治療原則
健脾益氣、升陽除濕為主,佐以固攝任帶。

常用方藥

  1. 完帶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:

    • 組成:白朮、山藥、人參、白芍、蒼朮、甘草、陳皮、黑芥穗、柴胡、車前子。
    • 方義:白朮、山藥健脾燥濕;人參、甘草補中益氣;蒼朮、陳皮理氣化濕;柴胡、黑芥穗升舉清陽;車前子利水滲濕;白芍斂陰和營。全方共奏健脾升陽、除濕止帶之效。
  2. 簡便驗方

    • 白扁豆20克、向日葵瓤25克,水煎服,具健脾化濕之效。

隨證加減

  • 若兼腎陽虛,症見帶下清冷、腰膝酸冷,可加杜仲、續斷、菟絲子以溫補腎陽。
  • 濕鬱化熱,帶下色黃黏稠,可加黃柏、梔子以清熱燥濕。
  • 氣虛下陷明顯,可加黃芪、升麻以增強益氣升提之力。
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脾與濕的關係:脾喜燥惡濕,脾虛則濕濁內生,故健脾為治濕之本。
  • 帶脈與任脈的作用:帶脈環腰一周,約束諸經;任脈主胞宮,統攝陰液。二脈失調,則帶下異常。
  • 與其他帶下證鑑別
    • 肝經濕熱帶下:帶下色黃或赤白相兼,質稠臭穢,伴陰癢,治宜清肝利濕。
    • 腎虛帶下:帶下清冷量多,質稀如水,腰酸如折,治宜溫腎固澀。

此證常見於慢性陰道炎、宮頸炎等疾病,但中醫辨證重在整體調理,通過健脾益氣以治本,配合化濕升陽以治標,恢復脾運化之職,則帶下自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