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虛多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虛多涎
病證名,指因脾氣虛弱,運化失職,津液不布而致涎液過多之證。多見於小兒,然成人亦可發生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「脾在液為涎」,涎為口津,由脾陽蒸化水穀所生,賴脾氣固攝而適量分泌。若脾氣虛弱,陽氣不升,則津液失於輸布,上溢於口而為清稀之涎;另脾虛不能運化水濕,水濕內停,亦可能聚而為涎。此證常見於素體脾弱、久病傷脾,或飲食勞倦損傷脾氣者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涎液分泌過多,質地清稀,無黏稠感,常自口角流出。
- 兼症:面色萎黃或蒼白,精神疲倦,肢體乏力,食慾不振,大便溏薄,舌淡胖有齒痕,脈濡弱。小兒患者或見形體消瘦、發育遲緩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補脾益氣,固攝津液,主方選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加減:
- 黃耆、人參(或黨參)補中益氣;
- 白朮、甘草健脾燥濕;
- 陳皮理氣醒脾,防補藥壅滯;
- 升麻、柴胡升舉清陽,助津液輸布;
- 若兼陽虛涎冷,可加益智仁、乾薑溫脾攝涎;
- 若濕盛苔膩,酌加茯苓、蒼朮健脾化濕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穴足三里(健脾益氣)、脾俞(補益脾土)、中脘(和胃化濕),以艾灸溫補為佳。
- 食療:宜用山藥、蓮子、芡實等煮粥,健脾胃而收澀津液。
古籍佐證
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指出:「小兒多涎,由脾氣不足,不能四布津液而成。」強調脾虛津液不歸正化為病機關鍵。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脾冷涎多,黏稠者屬熱,清稀者屬寒。」本證多屬虛寒,故治療以溫補為主。
鑑別診斷
需與胃熱多涎(涎液黏稠、口臭、苔黃)及腎虛涎湧(伴腰膝酸冷、夜尿頻多)相區別,避免誤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