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虛腹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脾虛腹脹,病證名。因脾虛飲食難以運化,中氣痞窒而引致之腹脹。《症因脈治》:「脾虛腹脹之證,食少身倦,脾虛不運,二便清利,言語微弱,心腹時脹時退,朝寬暮急。」治宜健脾消脹。選用五味異功散、參苓白術散、香砂枳術丸等方。參見腹脹條。
脾虛腹脹是指由於脾虛運化失常,水濕停聚,中焦氣機不暢所致的腹脹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腹脹、食少、倦怠、大便溏薄、舌淡苔白、脈細弱。
脾虛腹脹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1.飲食不節: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可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脾虛運化失常,水濕停聚,而出現腹脹。
2.勞累過度:勞累過度,可耗傷脾氣,導致脾虛運化失常,水濕停聚,而出現腹脹。
3.情志不遂:情志不遂,可導致肝氣鬱結,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,而出現腹脹。
4.久病不愈:久病不愈,可耗傷脾氣,導致脾虛運化失常,水濕停聚,而出現腹脹。
脾虛腹脹的治療,以健脾消脹為主。可選用五味異功散、參苓白術散、香砂枳術丸等方。
脾虛腹脹的預防,應注意以下幾點:
1.飲食宜清淡、易消化,少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2.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3.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志不遂。
4.積極治療原發病,以防久病不愈。
脾虛腹脹是中醫常見的病證,其發病原因複雜,臨床表現多樣,治療方法也因人而異。因此,在治療脾虛腹脹時,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辨證施治,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