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虛腹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虛腹脹
病證名,指因脾氣虛弱,運化功能失職,導致飲食難以消化,中焦氣機壅滯而引發的腹脹。此證屬中醫「虛脹」範疇,與脾胃氣虛密切相關,臨床特徵為腹脹反覆發作,時輕時重,多伴隨脾虛症狀。
病因病機
脾主運化,為氣血生化之源,亦主升清降濁。若脾氣不足,則:
- 運化無力:水穀精微難以轉輸,停聚中焦,形成濕濁或食滯,阻礙氣機,引發腹脹。
- 中氣下陷:脾虛失升,濁陰不降,氣機升降失常,加重腹部痞滿。
- 氣血虧虛:脾虛日久,氣血生化不足,肌肉失養,故見身倦乏力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腹脹時作時止,午後或入夜加重(朝寬暮急),按之柔軟,喜溫喜按。
- 兼症:食少納呆、神疲懶言、大便溏薄或先硬後溏、小便清長、舌淡胖有齒痕、脈濡弱。
- 特點:腹脹程度與勞累或飲食不節相關,休息後稍緩。
證候分析
- 食少身倦:脾虛不運,胃納受阻;氣血不足,肢體失養。
- 二便清利:脾陽不振,水濕下趨,故大便稀溏、小便清長。
- 言語輕微:中氣不足,肺氣亦虛,聲低氣短。
- 朝寬暮急:晨起陽氣初生,脾氣暫得振奮;午後陽氣漸衰,運化力減,腹脹加劇。
治法與方藥
以 健脾益氣、消脹除滿 為原則,根據兼夾證候加減:
-
基礎方劑
- 五味異功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四君子湯加陳皮,補脾行氣,適用於脾虛氣滯之輕證。
- 參苓白朮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健脾滲濕,適用於脾虛夾濕,見大便溏瀉者。
- 香砂枳朮丸(《景岳全書》):健脾消食、理氣寬中,適用於脾虛食積,脘痞明顯者。
-
加減用藥
- 氣滯甚:加木香、砂仁、厚朴以增強行氣消脹之力。
- 濕重:加蒼朮、茯苓、薏苡仁以燥濕健脾。
- 中氣下陷:酌加黃耆、升麻、柴胡,配合補中益氣湯升提陽氣。
相關鑑別
- 實脹(如食積、氣滯):腹脹持續拒按,伴噯腐吞酸或便秘,脈實有力。
- 肝鬱脾虛腹脹:除脾虛症狀外,兼見脅脹、情緒波動誘發,宜用逍遙散加減。
古籍參考
- 《症因脈治》:「脾虛腹脹之證,食少身倦……心腹時脹時退,朝寬暮急。」
- 《張氏醫通》強調「虛脹當溫補脾元,不可專事疏導」。
此證需長期調理,以恢復脾運功能為本,輔以輕劑理氣,避免過用破氣耗正之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