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虛寒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虛寒證
脾虛寒證為中醫病證名,指脾氣虛弱、脾陽不足,導致陰寒內生所出現的一系列症候。此證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五,後世醫家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進一步闡述其臨床表現與治法。
病因病機
脾主運化,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若因飲食不節、過食生冷,或久病耗傷脾氣,或勞倦過度損及脾陽,皆可導致脾陽不振,寒從中生。脾陽虛衰,運化無力,水穀不化,寒濕內停,進一步影響氣機升降,形成脾虛寒證。
臨床表現
脾虛寒證的症狀多與脾失健運、陽氣不溫有關,常見以下表現:
- 消化系統症狀:腹脹滿悶、食慾不振、大便溏瀉,或完全不化,腸鳴漉漉。
- 氣機不暢:噯氣頻作,嘔吐清水,甚則氣逆上衝。
- 陽虛寒盛:四肢不溫,畏寒喜暖,倦怠乏力,精神萎靡。
- 情志影響:因氣血不足,陽氣不展,可出現情志不舒、少氣懶言、喜靜少動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脾虛寒證,當以溫中健脾為主,兼以行氣化濕。常用方劑如下:
- 補脾湯:適用於脾陽不足、運化無力者,重在溫補脾陽,益氣健脾。
- 白朮湯:以白朮為君藥,健脾燥濕,配合溫陽藥物,改善寒濕困脾之證。
- 厚朴湯:針對腹脹、嘔逆明顯者,厚朴能行氣除滿,配合溫中藥物,調理氣機。
- 補中益氣湯加厚朴、肉桂:若兼有中氣下陷,可於補中益氣湯中加厚朴以行氣,肉桂以溫陽,增強溫補脾陽之效。
證候辨析
脾虛寒證需與其他脾系證候鑑別:
- 脾氣虛證:以氣虛為主,如食少、乏力、便溏,但無明顯寒象。
- 脾陽虛證:較脾虛寒證更重,除脾氣虛症狀外,尚有明顯畏寒、四肢不溫等陽虛表現。
- 寒濕困脾證:以外感寒濕或內傷生冷為主,症見脘腹冷痛、苔白膩等,與脾虛寒證之虛寒內生有所不同。
脾虛寒證的調理需注重溫補與運化並行,使脾陽得振,寒濕得化,氣機得暢,則諸症可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