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虛經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虛經閉

病證名,出自《竹林女科證治》。此證多因脾胃素虛,運化功能失職,加之飲食不節,進一步損傷脾胃,致使氣血生化乏源。衝任胞宮失於濡養,血海空虛,故月經閉止不行。

病因病機
脾主運化,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若脾胃虛弱,運化無力,水穀精微不得轉化為氣血,則衝任失養,經血無源而下,遂成經閉。此外,飲食不節或勞倦過度,皆可加重脾虛,使生化機能更為低下。

臨床表現
除月經停閉外,常伴隨脾胃氣虛之症,如食欲不振、脘腹痞滿、大便溏薄、面色萎黃、肢體倦怠、舌淡苔白、脈緩弱等。

治法
以「補益脾胃、調養氣血」為主,使脾運得健,氣血充盈,則經血自通。

常用方劑

  1.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

    • 組成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炙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。
    • 功效:補中益氣,升陽舉陷。適用於脾虛氣陷兼見疲乏無力、氣短懶言者。
  2. 參苓白朮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
    • 組成: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山藥、扁豆、蓮子、薏苡仁、砂仁、桔梗、甘草。
    • 功效:健脾益氣,滲濕和胃。適用於脾虛濕盛,兼見大便溏薄、舌苔白膩者。

辨證加減

  • 若氣虛甚者,可加重黃耆、人參用量,或加五味子以益氣固攝。
  • 若兼血虛,可酌加當歸、熟地黃、白芍以養血調經。
  • 若中焦虛寒,可加乾薑、肉桂以溫運脾陽。

相關理論延伸
中醫認為,「經水出諸腎」,而腎精需賴後天水穀精微充養。脾虛日久,常累及腎氣,形成「脾腎兩虛」之證,此時需兼顧補腎填精,可選用歸脾湯大補元煎加減。此外,脾虛經閉與「痰濕阻絡」或「肝鬱克脾」所致經閉需加以鑑別,前者重在健脾化濕,後者則需疏肝健脾,治法各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