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虛經行先後無定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虛經行先後無定期

病證名,屬中醫婦科月經病範疇。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,為氣血生化之源,亦主統血。若脾氣虛弱,則運化失職,氣血化生不足,血海空虛;加之脾失統攝之權,衝任二脈失於調和,遂致月經週期紊亂,或先或後,經量或多或少,甚則經行無定期。

病因病機
本證多因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,或思慮傷脾,致脾氣虧虛。脾虛則中氣不足,升降失常,影響氣血運行與統攝功能。氣虛血少,衝任失養,則經血生成不足;脾不統血,則經血妄行,故見經期先後不定。此外,脾虛易生濕濁,濕邪下注,與經血相混,故經色淡而質稀,或夾雜黏液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月經異常:經期或提前、或延後,經量時多時少,色淡質稀,或混有黏液。
  • 全身症狀:面色萎黃,倦怠乏力,氣短懶言,食少納呆,脘腹脹滿,大便溏薄,舌淡胖有齒痕,脈緩弱。

治法
治宜健脾益氣、調和衝任,以復其統攝之職。

方藥

  • 主方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,方中黃耆、人參(或黨參)補中益氣,白朮、甘草健脾和中,當歸補血調經,陳皮理氣醒脾,升麻、柴胡升舉清陽,共奏益氣升提、調經止血之效。
  • 加減:若兼血虛甚者,加熟地、白芍以養血;若濕濁偏重,見苔膩、便溏明顯者,加蒼朮、茯苓以健脾化濕;若經量過多,可酌加阿膠、艾葉炭以固衝止血。

相關理論延伸
脾虛所致月經不調,與「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」之說密切相關。衝脈隸屬陽明,陽明胃與太陰脾相表裏,故脾虛易波及衝任。此外,脾虛日久可累及腎陽(脾腎陽虛),或化生血虛(心脾兩虛),此時需兼顧溫腎或養血,如合用歸脾湯右歸丸等方,標本同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