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虛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虛冷
病證名,又稱「脾虛寒」,指脾陽不足、寒邪內生或外寒侵襲所導致的病證。其病機主要為脾陽虛衰,運化失職,寒濕內停,臨床表現以消化功能減退、寒象明顯為特徵。
病因病機
- 陽氣不足:脾主運化,依賴陽氣的溫煦與推動。若先天稟賦不足、久病耗傷,或過食生冷,損傷脾陽,則陽氣虛衰,陰寒內生。
- 寒邪侵襲:外感寒邪直中太陰,或長期居處寒濕環境,寒氣客於脾經,導致脾失健運。
- 飲食勞倦:過度勞累或飲食不節(如嗜食生冷、油膩),進一步耗傷脾陽,加重寒濕停滯。
臨床表現
根據《備急千金要方》記載,脾虛冷的主要症狀包括:
- 消化系統:腹脹滿悶、泄瀉(大便溏薄或完穀不化)、腸鳴、嘔吐、霍亂(突發上吐下瀉)。
- 寒象:畏寒肢冷、喜溫喜按、腹部冷痛。
- 其他:黃疸(寒濕鬱滯所致)、心煩不得臥(寒擾心神或氣機不暢)。
脈象與診斷
- 脈象:右手關脈(對應脾)呈現陰虛(沉細無力),提示脾陽不足。
- 舌象:舌淡胖、苔白滑或膩,為寒濕內停之徵。
與相關證候的區別
- 脾虛寒:與脾虛冷概念相近,但「寒」更強調內生寒邪,而「冷」可兼指外寒或內寒。
- 脾陽虛:為脾虛冷的進一步發展,陽虛程度更深,可能伴隨全身性虛寒(如腰膝冷痛、水腫)。
中醫治法
治療以溫中散寒、健脾益氣為主,常用方劑包括:
- 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:溫補脾陽,散寒止瀉。
- 附子理中湯:若寒甚加附子,增強溫陽之力。
- 小建中湯(桂枝、芍藥、飴糖):適用於虛寒兼氣血不足者。
經絡與臟腑關係
脾虛冷屬足太陰脾經病證,與胃(足陽明)相表裏。寒邪困脾時,可能影響胃氣和降,導致嘔逆;若寒濕下注大腸,則見泄瀉。
此證候多見於慢性消化系統疾病(如慢性腸炎、功能性消化不良),或素體陽虛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