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虛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虛秘
病證名,指因脾氣虛弱、運化失職所致之便秘證候。屬中醫「虛秘」範疇,多因飲食勞倦、久病體虛,或過服苦寒藥物損傷脾陽,導致脾失健運,氣血生化不足,大腸傳導無力而發病。
病因病機
脾主運化,為氣血生化之源,亦主升清降濁。若脾氣虛弱,則水穀精微難以輸布,胃氣不充,腸道失潤;脾陽不振,則升降失常,清陽不升而濁陰不降,致使大腸傳導遲滯,糟粕內停而成便秘。如《醫學原理》所言:「脾病不能克化水谷,是以不思飲食。水谷外入既少,則內便溺亦無,況又胃氣不生,脾血不濡,大腸枯燥……」說明脾虛致氣血虧虛,腸道失於濡潤,故見大便艱澀,甚則數日一行。
臨床表現
- 大便特徵:糞質不硬,但排出困難,或雖有便意而努掙乏力,便後疲憊。
- 兼症:面色萎黃,神疲氣短,納呆食少,脘腹脹滿,舌淡苔白,脈多弦緩或細弱。
- 病程:多見於久病體弱或年老氣衰者,便秘反覆發作,與勞累或飲食不節相關。
治法與方藥
以補脾益氣、升陽潤腸為主,兼顧養血潤燥。
- 補中益氣湯加減(《脾胃論》):黃耆、人參(或黨參)、白朮、炙甘草補益脾氣;當歸養血潤腸;升麻、柴胡升舉清陽,助濁陰自降。若腸燥明顯,可加生蜜、麻油調服,如《張氏醫通》所載:「清氣一升,濁氣自降。」
- 益氣潤腸方:若兼陰血不足,可佐以生地、火麻仁、柏子仁等滋陰潤腸之品。
鑒別要點
脾虛秘與陽虛秘(腎陽不足)、氣滯秘(肝鬱乘脾)有別:
- 陽虛秘多伴畏寒肢冷、腰膝酸冷,治宜溫腎通便(如濟川煎);
- 氣滯秘則見腹脹痛、噯氣頻作,治宜行氣導滯(如六磨湯)。
古籍論述
《張氏醫通·大便不通》強調脾虛氣陷之機轉,主張以補中益氣湯「倍升、柴、當歸」,佐潤滑之品,體現「欲降先升」之治則。此類便秘不可妄用攻下,恐更傷脾氣,反致秘結加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