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虛身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虛身腫
病證名,指因脾臟功能虛弱,運化失職,導致水濕停聚、泛溢肌膚而引發的身體浮腫。此證特點為腫勢時起時退,纏綿反覆,多伴隨脾胃氣虛之象。
病因病機
脾主運化水濕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若因大病久病、長期腹瀉、飲食勞倦等因素損傷脾陽,或脾陰不足,則轉輸無力,水谷精微不得布散,反聚為濕濁,流注肌膚,遂成水腫。《症因脈治》言:「脾土之真陰受傷,轉輸之官失職,不能運化水谷,則諸經凝窒而腫證作矣。」
臨床表現
- 浮腫特徵:腫勢緩慢,以下肢為甚,按之凹陷,晨輕暮重,或隨勞累、飲食失調而反覆。
- 脾胃虛弱見症:面色萎黃或㿠白,神疲倦怠,言語低微,食欲不振,脘腹脹滿。
- 二便異常:小便清長或短少不利,大便溏薄,完谷不化。
- 舌脈:舌淡胖有齒痕,苔白滑;脈多濡弱,若兼陽虛可見沉遲,若濕鬱化熱則見弦數或浮大。
證候辨析
脾虛身腫需與腎虛水腫、肺氣不宣水腫鑑別:
- 腎虛水腫:多伴腰膝酸冷、夜尿頻多,腫勢以腰以下為甚,脈沉細。
- 肺氣不宣水腫:常兼咳嗽氣促,頭面腫甚,起病急驟。
脾虛日久,常累及腎陽(脾腎陽虛),或濕鬱化熱(濕熱困脾),需審證求因。
治法方藥
以健脾益氣、溫陽利水為主,依兼證加減:
-
脾陽不足
- 主方: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合五苓散(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)。
- 加減:氣虛甚者加黃耆;腹脹加陳皮、厚朴。
-
氣虛濕盛
- 主方: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加薏苡仁、砂仁。
-
脾虛兼血弱
- 主方:加味歸脾湯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龍眼肉等),適用於腫伴心悸失眠者。
-
脾腎陽虛
- 主方:金匱腎氣丸(附子、桂枝、熟地、山藥等)或濟生腎氣丸(腎氣丸加牛膝、車前子),用於下肢冷腫、畏寒肢冷者。
補充說明
脾虛身腫屬本虛標實,治療需標本兼顧,健脾同時佐以滲濕,如茯苓、澤瀉;若水腫甚,可暫用防己、大腹皮等行氣利水,但中病即止,免傷正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