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虛生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虛生風
脾虛生風,乃中醫病機名詞,指因脾氣虛弱,運化失職,氣血生化不足,導致肝木失養,虛風內動之證。此證多因長期吐瀉、飲食不節,或過用寒涼藥物損傷脾陽,致使土虛木搖,風從內生。
病因病機
- 脾虛為本:脾主運化,為後天之本。若脾氣虛弱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氣血虧虛,四肢百骸失於濡養,則見肢冷、神疲等虛象。
- 肝木乘土:脾屬土,肝屬木。脾虛則土弱,肝木失於制約,風陽內動,故見手足微搐、筋肉瞤動等風象。
- 陽氣不固:脾陽不振,衛外不固,易致陰寒內生,進一步加重虛風躁擾之勢。
臨床表現
- 主證:手足輕微搐搦,肢體欠溫,精神萎靡,昏睡露睛(眼瞼閉合不全),口鼻氣息微弱。
- 兼證:面色蒼白或萎黃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,脈象遲緩或細弱,舌淡苔白。
古籍論述
《張氏醫通·諸風門》指出:「若體倦神昏不語,脈遲緩,四肢欠溫者,脾虛生風也。」強調此證以脾陽不足、虛風內擾為特徵,需與實熱動風(如肝陽化風)鑒別。
治法方藥
治療以「補脾益氣,溫陽熄風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- 六君子湯加減:
- 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(四君子湯基礎上加陳皮、半夏)。
- 加味:蠍尾(熄風通絡)、炮薑(溫中回陽)、肉桂(補火助陽),以增強溫脾熄風之效。
- 歸脾湯加減:
- 組成: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等補益心脾之品。
- 加味:羌活(祛風勝濕)、鈎藤(平肝熄風),兼顧標本。
辨證要點
此證需與「肝陽化風」「熱極生風」等實證相區別:
- 脾虛生風:病程較緩,抽搐輕微,伴明顯氣虛陽弱之象。
- 肝風內動:多見於高熱或陰虛陽亢,抽搐劇烈,伴面赤、脈弦數等實熱徵象。
現代中醫見解
脾虛生風常見於小兒慢驚風、成人慢性消化系統疾病或營養不良狀態。現代中醫認為,此證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、電解質失衡(如低鈣血症)有一定關聯,但治療仍以調理脾胃、扶土抑木為核心。
(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框架,未涉及現代醫學建議及注意事項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