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虛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虛證
脾虛證屬臟腑辨證中常見之證型,主要指脾氣、脾陽或脾陰不足所呈現之各種症候。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,統攝血液,若脾氣虛弱,則運化失職,水濕停滯,氣血生化不足,進而影響全身機能。
歷史文獻記載
《脈經》卷二云:「脾虛,……病苦洩注,腹滿,氣逆,霍亂,嘔吐,黃疸,心煩不得臥,腸鳴。」指出脾虛可導致消化功能紊亂、氣機不暢等症狀。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四則言:「脾氣……若虛則生寒,令人心腹脹滿,水穀不消,噫氣吞酸,食輒嘔吐,霍亂洩利,四肢沈重,多思氣結,惡聞人聲。」強調脾虛易生內寒,影響脾胃升降功能。
鄒澍《本草經疏》歸納「脾虛十二證」,包括:
- 飲食勞倦,傷脾發熱
- 飲食不消化,屬脾氣虛
- 傷食必惡食,停食,為恣飲湯水或冷茶、冷酒所致
- 水腫屬脾氣虛,兼脾陰虛
- 噎膈屬氣血兩虛,由於血液衰少,而非痰氣壅逆所成
- 脾虛屬氣虛
- 健忘屬氣血兩虛
- 倦怠、嗜臥屬脾氣不足
- 脾虛腹痛,按之則止,屬血虛
- 痞氣,屬脾氣虛及氣鬱所致
臨床表現
脾虛證可分為脾氣虛、脾陽虛及脾陰虛,其中以脾氣虛與脾陽虛較為常見。
1. 脾氣虛
- 主要症狀:食慾減退、腹脹(飯後尤甚)、大便溏薄或先硬後溏、肢體倦怠、面色萎黃、舌淡苔白、脈緩弱。
- 病機:脾失健運,水穀不化,氣血生化不足,故見消化不良、乏力等症。
2. 脾陽虛
- 主要症狀:腹脹冷痛、喜溫喜按、四肢不溫、大便清稀或完全不化、下肢浮腫、舌淡胖有齒痕、苔白滑、脈沉遲無力。
- 病機:陽氣不足,溫煦無力,寒濕內生,故見畏寒、泄瀉等症。
3. 脾陰虛
- 主要症狀:口乾唇燥、飢不欲食、脘腹灼熱、大便乾結、形體消瘦、舌紅少津、脈細數。
- 病機:陰液虧損,脾失濡潤,運化失常,故見燥熱、消瘦等症。
病因病機
脾虛證的形成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、肥甘厚味,損傷脾陽;或飢飽無度,耗傷脾氣。
- 勞倦過度:思慮傷脾,或體力勞累過度,損耗脾氣。
- 久病體虛:慢性疾病或他臟病變影響脾之運化功能。
- 外邪侵襲:濕邪困脾,阻礙氣機,日久致脾虛。
相關證型辨析
脾虛證常與其他證型兼夾,如:
- 脾虛濕盛:脾虛運化無力,水濕內停,可見頭身困重、舌苔厚膩。
- 脾虛氣陷:脾氣虛弱,升舉無力,導致臟器下垂(如胃下垂、脫肛)。
- 脾虛肝鬱:脾虛兼肝氣鬱結,表現為腹脹脅痛、情緒抑鬱。
脾虛證的調理需根據具體證型辨證施治,以恢復脾之運化功能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