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虛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脾虛證,屬臟腑辨證中常見之證型。主要指脾氣、脾陽或脾陰不足所呈現之各種癥候。《脈經》卷二:「脾虛,……病苦泄注,腹滿,氣逆,霍亂,嘔吐,黃疸,心煩不得卧,腸鳴。」一說「脾氣……若虛則生寒,令人心腹脹滿,水谷不消,噫氣吞酸,食輒嘔吐,霍亂泄利,四肢沉重,多思氣結,惡聞人聲」(見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四)。鄒澍《本草經疏》歸納「脾虛十二證,飲食勞倦,傷脾發熱,飲食不消化,屬脾氣虛;傷食必惡食,停食,為恣飲湯水或冷茶、冷酒所致。水腫屬脾氣虛,兼脾陰虛;噎膈屬氣血兩虛,由於血液衰少,而非痰氣壅逆所成。脾虛屬氣虛,健忘屬氣血兩虛,倦怠、嗜卧屬脾氣不足。脾虛腹痛,按之則止,屬血虛;痞氣,屬脾氣虛及氣鬱所致。」

從臨床實踐分析,脾虛中又以脾氣虛、脾陽虛更為常見,每有腹脹、痞滿、消瘦、肢乏、泄瀉(或大便先硬後溏,亦有表現為脾虛便秘者)、食減、水腫等症。參見有關各條。

脾虛證是指由於脾氣、脾陽或脾陰不足所導致的一系列症狀。脾主運化,主升清,主統血。脾虛則運化失常,升清不足,統血無力,可見腹脹、食少、便溏、泄瀉、水腫、貧血、月經不調等症狀。

脾虛證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飲食不節: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食物,可損傷脾胃,導致脾虛。
  2. 勞倦過度:勞倦過度,耗傷氣血,損傷脾胃,導致脾虛。
  3. 情志不遂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影響脾胃功能,導致脾虛。
  4. 久病不愈:久病不愈,耗傷氣血,損傷脾胃,導致脾虛。

脾虛證的治療應以健脾益氣為主,可選用參苓白朮散、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等中藥。飲食上宜清淡易消化,少食生冷油膩食物。脾虛證患者平時應注意勞逸結合,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波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