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虛自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虛自汗

證名,指因脾氣虛弱、中氣不足而導致的自汗證候,屬中醫「汗證」範疇。此證多因飲食勞倦、思慮過度,或久病體虛損傷脾氣,致使脾失健運,氣血生化乏源,衛外不固,腠理疏鬆而汗液外泄。

臨床表現
脾虛自汗者常見以下症狀:

  • 自汗出:白天無故汗出,動則尤甚,汗質稀薄。
  • 脾虛證候:面色萎黃、肢體倦怠、食欲不振、脘腹脹滿、大便溏薄。
  • 氣虛兼症:聲低氣短、舌淡苔白、脈象濡弱。

病機分析
中醫認為,「脾主運化」為氣血生化之源,亦主肌肉四肢。脾虛則:

  1. 氣虛不固:脾氣不足,衛陽失於溫煦,腠理不密,津液外泄為汗。
  2. 濕濁內停:脾失健運,水濕不化,濕性黏滯,進一步阻遏氣機,加重氣虛。
  3. 氣血兩虧:脾虛則氣血化生不足,肌表失養,衛外功能減退。
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主張以益氣健脾、固表止汗為治療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
    • 組成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。
    • 方義:黃耆補氣固表,人參、白朮健脾益氣,佐升麻、柴胡升舉清陽,適用於脾虛氣陷兼自汗者。
  2. 四君子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    • 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。
    • 方義:甘溫益氣,健脾和胃,為補脾基礎方,可加黃耆、浮小麥增強斂汗之效。
  3. 玉屏風散(《醫方類聚》):
    • 組成:黃耆、白朮、防風。
    • 方義:黃耆益氣固表,白朮健脾,防風走表祛風,三者合用標本兼顧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陽虛自汗:多伴畏寒肢冷、舌淡胖,治宜溫陽固表(如附子理中湯)。
  • 陰虛盜汗:夜間汗出、舌紅少苔,治宜滋陰降火(如當歸六黃湯)。

古籍記載

  • 《證治匯補·汗病章》指出:「脾虛自汗,倦怠少食。」強調脾虛與氣虛自汗的關聯。
  • 《醫宗必讀·汗》載李中梓之論,主張以補中益氣、健脾為本,反映「治汗先治氣」的中醫思路。

附:自汗
自汗為不因勞作、炎熱而自然汗出之證,多屬氣虛或陽虛;若兼見脾虛證候,則歸於「脾虛自汗」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