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陽是中醫生理學中的重要概念,指脾臟在運化過程中發揮溫煦與推動作用的陽氣,為人體陽氣於脾臟功能的具體體現。脾陽主導脾臟的多項生理機能,其盛衰直接影響消化、代謝及四肢活動等狀態。
脾陽的生理功能
- 運化水穀
脾陽負責將飲食轉化為水穀精微,並輸布至全身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若脾陽充足,則消化吸收正常;若虛衰,則出現食少腹脹、大便溏薄等症狀。 - 運化水濕
脾陽能促進水液代謝,防止濕濁停滯。脾陽不足時,水濕不化,易形成痰飲或水腫,表現為舌苔厚膩、肢體沉重。 - 升舉清陽
脾陽維持中焦氣機上升之力,使精微物質上輸心肺,布散全身。若升舉無力,可致頭暈、內臟下垂等清陽下陷之證。 - 溫煦四肢肌肉
脾陽通過輸布陽氣以溫暖四肢,維持肌肉活動。脾陽虛者常見手足不溫、倦怠乏力,甚則畏寒喜暖。
脾陽虛的病理表現
脾陽虛衰時,其溫煦與運化功能減弱,常見以下證候:
- 消化障礙:脘腹冷痛、喜溫喜按、食後腹脹、完穀不化。
- 水濕停聚:大便稀溏、小便短少、肢體浮腫,或痰多咳喘。
- 陽氣不達:四肢厥冷、面色蒼白、形寒怕冷。
- 舌脈特徵:舌淡胖有齒痕,苔白滑;脈沉遲無力。
脾陽與他臟關係
- 與腎陽相關: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,脾陽需腎陽溫煦,故「火不生土」時,兩者同補(如附子理中湯)。
- 與心陽相繫:心陽助脾陽推動血行,心脾陽虛共見心悸、水腫。
脾陽的調理重在溫補,經典方劑如理中湯、附子理中丸,均以乾薑、白朮等藥溫中散寒。臨床亦常配合艾灸足三里、中脘等穴以助陽氣升發。理解脾陽的生理與病理,對辨析中焦虛寒證候具有關鍵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