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陽不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脾陽不振是中醫學病症名。出自《醫學入門》。是指脾陽虛弱,升清運化失常所表現的證候。多見於老年人,以消化功能減退為主要表現。
脾陽不振的病因病機
脾陽不振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- 先天不足:脾陽虛弱多由先天不足所致。如小兒脾常不足,老年人脾氣漸衰,均可導致脾陽不振。
- 後天失調:脾陽不振也可由後天失調所致。如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,或勞倦過度,或久病久痛,均可耗傷脾陽,導致脾陽不振。
- 情志不遂:情志不遂,可導致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亦可導致脾陽不振。
脾陽不振的臨床表現
脾陽不振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- 消化功能減退:患者常有食欲不振,腹脹,便溏,大便不成形等症狀。
- 面色萎黃:患者面色萎黃,缺乏光澤。
- 四肢不溫:患者四肢不溫,手足冰涼。
- 腰膝酸軟:患者腰膝酸軟,行走不便。
- 精神不振:患者精神不振,疲倦乏力。
- 舌淡苔白:患者舌淡苔白,脈沉弱。
脾陽不振的診斷與鑑別診斷
脾陽不振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舌苔、脈象等進行綜合判斷。
脾陽不振的鑑別診斷主要與以下幾種疾病相鑑別:
- 脾虛:脾虛與脾陽不振均可見消化功能減退,但脾虛以食欲不振、腹脹、便溏為主,而脾陽不振以四肢不溫、腰膝酸軟為主。
- 腎陽虛:腎陽虛與脾陽不振均可見四肢不溫、腰膝酸軟,但腎陽虛以腰膝酸軟、畏寒肢冷為主,而脾陽不振以食欲不振、腹脹、便溏為主。
- 氣虛:氣虛與脾陽不振均可見疲倦乏力,但氣虛以少氣懶言、語聲低微為主,而脾陽不振以四肢不溫、腰膝酸軟為主。
脾陽不振的治療
脾陽不振的治療以溫補脾陽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- 四君子湯: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組成。具有健脾益氣、補中益氣的功效。適用於脾陽虛弱、食欲不振、腹脹便溏等症。
- 補中益氣湯:由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升麻、柴胡組成。具有補中益氣、升陽舉陷的功效。適用於脾陽虛弱、中氣下陷、氣短乏力、食欲不振等症。
- 參苓白朮散: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山藥、扁豆、薏苡仁組成。具有健脾益氣、滲濕利水的功效。適用於脾陽虛弱、食欲不振、腹脹便溏、水腫等症。
脾陽不振的預防
脾陽不振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- 飲食調養:飲食宜清淡、易消化,少食生冷油膩之物。
- 起居調養:起居有常,不宜過度勞累。
- 情志調養: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- 適當鍛鍊:適當進行體育鍛鍊,增強體質。
脾陽不振是中醫學病症名。出自《醫學入門》。是指脾陽虛弱,升清運化失常所表現的證候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