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遺

定義
脾遺為中醫病名,指因脾臟功能失調而引發的遺精病症。此症多因脾氣虛弱、運化失常,導致氣血不足、精關不固所致。臨床表現除遺精外,常伴隨脾虛症狀,如面色萎黃、肌肉消瘦、四肢倦怠乏力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氣虛弱:脾主運化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若脾氣不足,則水穀精微無法正常輸布,氣血虧虛,進而影響精室固攝,導致精液外泄。
  2. 濕濁內困:脾虛運化失職,水濕停聚,濕濁下注,擾動精室,亦可引發遺精。
  3. 中氣下陷:脾虛日久,中氣下陷,升舉無力,精關不固,加重遺泄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遺精頻作,精液清稀。
  • 面色黃而無華,形體消瘦。
  • 四肢倦怠,乏力懶言。
  • 食少納呆,大便溏薄。
  • 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
治療原則
健脾益氣、固精止遺為主,佐以升提中氣或化濕健脾。

常用方藥

  1.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
    • 組成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。
    • 功效:補益中氣,升陽舉陷。適用於脾虛氣陷型遺精。
  2. 聚精丸(《醫宗必讀》)
    • 組成:沙苑子、芡實、蓮鬚、龍骨、牡蠣等。
    • 功效:補腎固精,適用於脾腎兩虛之遺精。
  3. 水陸二仙丹(《洪氏集驗方》)
    • 組成:金櫻子、芡實。
    • 功效:健脾固腎,澀精止遺。

加減應用

  • 若兼濕重,可加蒼朮、茯苓以健脾化濕。
  • 氣虛甚,加重黃耆、人參用量,或加山藥、蓮子以增強補脾之力。
  • 遺精頻繁,可加五味子、桑螵蛸以增強固澀之效。

相關鑑別
脾遺需與其他類型遺精區分:

  • 心腎不交型:多伴心煩失眠、夢交遺精,治宜交通心腎。
  • 腎虛不固型:遺精伴腰膝痠軟、頭暈耳鳴,治宜補腎固精。
  • 濕熱下注型:遺精黏稠、陰囊潮濕,治宜清熱利濕。

古籍參考
《醫宗必讀》指出:「脾病而遺者,色黃肉消,四肢懈惰。」強調脾虛遺精的特徵與治療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