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陰
定義
脾陰為中醫臟象學說之重要概念,其涵義可從三方面闡述:
- 物質層面:指脾臟所藏之陰液,包括營血、津液等滋養物質,為脾臟運化功能之物質基礎。
- 臟腑屬性:與胃陽相對而言,脾屬太陰,其性主靜、主潤,與胃腑之陽明燥熱特性相互為用。
- 陰陽辨證:脾臟本身分陰陽,脾陰主濡潤,與脾陽之溫煦功能相對,共同維持運化之平衡。
生理功能
1. 濡養運化
脾陰能滋潤脾臟,使其運化水穀之功能得以正常發揮。若脾陰不足,則運化失職,可出現食少納呆、口乾舌燥等症。
2. 化生營血
脾陰為氣血生化之源,與營氣相合,化生血液。若脾陰虧虛,可致血虛,見面色萎黃、唇甲淡白等表現。
3. 固攝津液
脾陰能調節水液代謝,使津液得以輸布全身。脾陰不足時,可出現津液失布,見口渴、皮膚乾燥、大便乾結等症。
病理表現
1. 脾陰虛證
多因久病耗傷、熱病傷陰,或情志過極化火所致,常見症狀包括:
- 口乾咽燥,喜飲而不多
- 食少腹脹,大便乾結
- 形體消瘦,肌膚乾燥
- 舌紅少津,脈細數
2. 相關病機演變
- 脾陰虛及胃陰:脾陰不足可影響胃陰,形成脾胃陰虛,見飢不欲食、乾嘔呃逆等。
- 脾陰虛生內熱:陰虛內熱,可出現低熱、煩躁、盜汗等虛火之象。
- 脾陰虛及肝腎:久病脾陰虧損,可累及肝腎之陰,導致陰血俱虛。
調理原則
治療脾陰虛證,當以「滋養脾陰,潤燥生津」為主,常用方劑如:
- 沙參麥冬湯:養陰潤燥,適用於脾陰不足兼肺胃燥熱者。
- 益胃湯:滋養脾胃之陰,適用於口乾舌燥、食少便結者。
- 一貫煎:滋陰疏肝,適用於脾陰虛兼肝氣不舒者。
與相關概念之區別
1. 脾陰 vs. 胃陰
- 脾陰主運化,與水穀精微之吸收相關。
- 胃陰主受納,與腐熟水穀相關。
二者雖同屬陰液,但生理功能各異,臨床需辨證施治。
2. 脾陰 vs. 脾陽
- 脾陰主濡潤,脾陽主溫運。
- 脾陰虛多見燥象,脾陽虛多見寒象。
然二者相互依存,臨床可見氣陰兩虛之證。
脾陰之概念,體現中醫「陰陽互根」之理論,其盛衰關係著人體氣血津液之平衡,為臨床辨治脾胃病證之關鍵所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