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脾癰,病名。發於脾經之癰疽。

1.指位於章門穴處的癰,因章門穴為脾經之募穴,故名。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二十八:「章門隱隱有痛者,脾疽也。上肉微起者,脾癰也。」多因過食生冷兼內蘊濕熱,或瘀血瘀滯脾經而成。證見腹脹,咽乾,小便短澀。治宜利下攻瘀,用大黃湯、赤豆苡仁湯二方合用,腹脹消後再用六君子調理。餘可參見胃癰條。

2.指發於肩貞、臑俞二穴之外癰,出《外科啟玄》卷五。外治敷貼用藥參見外癰條。

脾癰,是指發生於脾經上的癰疽。

  1. 章門脾癰

章門脾癰是指發生於章門穴處的癰疽。章門穴是脾經的募穴,是脾經氣血匯聚之處。因此,章門脾癰多由脾經氣血鬱結而成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章門穴處疼痛,腹脹,咽乾,小便短澀。治療上宜利下攻瘀,可用大黃湯、赤豆苡仁湯二方合用。待腹脹消除後,再用六君子湯調理脾胃。

  1. 肩貞臑俞脾癰

肩貞臑俞脾癰是指發生於肩貞、臑俞二穴處的外癰。肩貞、臑俞二穴均為脾經的穴位,因此,肩貞臑俞脾癰多由脾經濕熱外溢而成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癰腫疼痛,局部紅腫熱痛,可伴有發熱、頭痛、口渴等全身症狀。治療上宜清熱解毒,可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等清熱解毒的中藥外敷。

脾癰的治療,應根據不同的病因、病情,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。若是脾經氣血鬱結所致的章門脾癰,宜利下攻瘀;若是脾經濕熱外溢所致的肩貞臑俞脾癰,宜清熱解毒。脾癰的治療,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