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癰

病名:發於脾經之癰疽,屬內癰範疇,臨床可分為兩類,一為脾經募穴章門處之癰,二為肩貞、臑俞二穴之外癰。

一、章門穴之脾癰

病因病機
多因過食生冷,損傷脾陽,致寒濕內蘊;或濕熱瘀滯脾經,氣血壅塞;亦有因跌撲損傷,瘀血阻滯脾絡而成。

證候表現

  • 章門穴(位於側腹部,第11肋游離端下際)隱隱作痛,局部肌肉微腫隆起。
  • 伴腹脹滿悶,咽乾口燥,小便短澀不利。
  • 若熱毒熾盛,可見發熱、脈數等陽證之象。

治法方藥

  1. 初期:以攻逐瘀熱為主,選用《聖濟總錄》之大黃湯(大黃、芒硝等)合赤豆苡仁湯(赤小豆、薏苡仁等),通腑瀉熱、利濕排膿。
  2. 後期:膿消脹減後,轉以健脾和胃,用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等)調補脾氣,助正氣恢復。

二、肩貞、臑俞之外癰

病因病機
此症見於《外科啓玄》,屬手太陽小腸經所過之處,因濕熱流注或外傷染毒,致氣血凝滯成癰。

證候表現

  • 肩貞穴(腋後紋頭上1寸)、臑俞穴(腋後紋頭直上,肩胛岡下緣凹陷中)處紅腫熱痛,甚則潰膿。
  • 可伴肩臂活動受限,局部按之堅硬。

外治之法
參照外癰處理,初起宜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,可外敷金黃散或沖和膏;若膿成未潰,則切開引流,後以生肌玉紅膏收口。

鑒別要點

脾癰與胃癰(中脘穴處癰)皆屬內癰,然病位不同:脾癰偏於脅下章門,胃癰居中脘。二者皆需結合全身證候與經絡辨治。

古籍考據

  • 《聖濟總錄》詳述脾癰之成因與治法,強調「瘀熱內結」為關鍵。
  • 《外科啓玄》補充外癰之辨,擴展脾癰之範疇。

此症臨床雖罕見,然須明辨經絡所屬,分內外而治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