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脾鬱是五臟鬱證之一,以胃脘滿悶、肢乏為主症。《赤水玄珠》中記載:「脾鬱者,中脘微滿,生涎少食,四肢無力。治宜陳皮、半夏、蒼術。」
脾鬱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油膩,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聚而成痰,阻滯於中焦,則見胃脘滿悶、肢乏等症。
- 情志不遂,憂思惱怒,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則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聚而成痰,阻滯於中焦,則見胃脘滿悶、肢乏等症。
- 久病不愈,正氣耗損,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聚而成痰,阻滯於中焦,則見胃脘滿悶、肢乏等症。
脾鬱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胃脘滿悶,常伴有噯氣、泛酸、食欲不振等症。
- 肢乏無力,四肢酸軟,重者行走困難。
- 舌苔白膩,脈滑。
- 香砂六君子湯:本方由香附、砂仁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組成,具有健脾和胃、理氣化痰的功效。適用於脾胃虛弱、痰濕內阻所致的胃脘滿悶、食欲不振、肢乏無力等症。
- 三子養親湯:本方由蒼術、厚朴、陳皮組成,具有燥濕化痰、健脾和胃的功效。適用於脾胃虛弱、痰濕內阻所致的胃脘滿悶、食欲不振、肢乏無力等症。
- 二陳湯:本方由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組成,具有燥濕化痰、健脾和胃的功效。適用於脾胃虛弱、痰濕內阻所致的胃脘滿悶、食欲不振、肢乏無力等症。
脾鬱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- 飲食宜清淡,少食生冷油膩之物。
-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-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- 定期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
脾鬱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疾病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