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約

脾約為中醫病名,指因脾虛津液耗損、腸道乾燥所致之大便艱澀難行之證,亦屬便秘成因之一。此證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陽明病脈證並治》,其病機關鍵在於脾之轉輸功能受約束,津液不得正常布散,導致腸道失潤,糞便燥結難下。

病機與證候

脾約之證,核心病機為「胃強脾弱」。胃熱偏盛,灼傷津液,脾受熱邪所迫,運化水液之功能受損,津液不能上輸於肺以布散全身,反偏滲膀胱,故臨床常見「小便頻數、大便乾結」之象。成無己於《註解傷寒論》中闡釋:「胃強脾弱,約束津液,不得四布,但輸膀胱,致小便數、大便難。」

此外,肺與大腸相表裏,肺主宣發肅降,若肺受火熱之邪所灼,津液虧耗,則影響其輸布功能,使脾失轉輸之權,腸道失於濡潤,因而形成脾約便秘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大便秘結源流》進一步指出:「液者,肺金所布,肺受火爍,則津液自竭,而不能行清化之令,以輸於脾,是肺先失傳送之職,脾亦因爽轉輸之權,而大便有不燥結者乎?」

治法與方藥

仲景治脾約以「麻子仁丸」(脾約丸)為主方,其組成包含麻子仁、芍藥、枳實、大黃、厚朴、杏仁,具有潤腸通便、瀉熱行氣之效,適用於胃熱腸燥之實證。然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亦提醒,此方性偏攻下,若患者體質虛羸,或陰血不足者,恐愈傷脾氣,反致腸燥更甚。故臨證時需辨明虛實,若屬陰虛火旺、津虧腸燥者,宜以滋養陰血、潤燥通便為法,可選用當歸潤燥湯、蓯蓉潤腸丸等方,使陰血得充,陽火自降,腸道得潤而便自通。

相關概念

脾約與「陽明病」關係密切,屬陽明燥化證之一,亦與「大便秘結」證候相類,然其特點在於脾之轉輸功能受損,津液偏滲,故治療時需兼顧健脾與潤燥。後世醫家對此證之辨治,更強調體質差異及陰陽平衡,避免過用苦寒攻下之品,以免加重津液耗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