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臟中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臟中風,又稱脾中風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證,屬風邪侵襲足太陰脾經所致。此病名首見於《素問·風論》,歸於「五臟風」範疇,後世如《太平聖惠方》等醫籍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臨床表現。
病因病機
脾主肌肉,司運化,為後天之本。若脾氣虛弱,肌肉不實,則腠理疏鬆,衛外不固,風邪乘虛內侵,客於脾經。風性善行數變,與脾濕相搏,阻滯氣機,導致經絡失和,氣血運行不暢,遂發為脾臟中風。
臨床表現
《太平聖惠方》詳述其證候:
- 體表症狀:身體怠惰乏力,肌膚麻木不仁(氣血不榮),多汗惡風(營衛失調),口面歪斜(經絡受邪)。
- 舌脈特徵:舌本強直,言語蹇澀(脾脈連舌本);脈象浮緩(風邪在表,脾氣不足)。
- 內在證候:腹脹心煩(脾失健運,氣滯中焦),翕翕發熱(風邪化熱),神思如醉(清陽不升),手足不能動搖(脾主四肢,風濕困阻)。
治法與調理
傳統治法注重祛風調脾,兼顧扶正:
- 針灸療法:急灸脾俞穴百壯,以溫通脾陽,驅散風邪。脾俞為脾之背俞穴,灸之可振奮脾氣,固表祛風。
- 藥物辨證:
- 若風邪偏盛,可選用《千金要方》之「防風湯」加減,疏風健脾。
- 若兼脾虛濕困,宜配合「六君子湯」益氣化痰,或「升陽益胃湯」升清降濁。
- 經絡調攝:循脾經取穴如公孫、三陰交,配合足三里以調和氣血。
與相關病證鑑別
- 脾風:廣義泛指脾臟受風之病,包括脾臟中風;狹義指《素問》所述「脾風疝」,多見發熱腹滿、體重怠惰,與風濕相關。
- 脾中寒:寒邪直中脾經,以腹痛泄瀉、肢冷為特點,無風邪表證。
此病證體現中醫「風邪內傷」理論,強調外風與內臟虛實交互影響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風、濕、虛之輕重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