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脹

脾脹為中醫脹病之一,屬五臟脹範疇,首見於《靈樞·脹論》,其病機多與脾失健運、濕邪壅滯相關,臨床以肢體困重、氣機不暢為主要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邪困脾:脾主運化水濕,若外感濕邪或飲食不節,損傷脾陽,則濕濁內停,阻遏氣機,致脘腹脹滿、四肢沉重。
  2. 寒邪乘襲:費伯雄《醫醇剩義》指出,脾脹亦有寒邪客於脾經者,寒性凝滯,使脾陽不振,水濕不化,泛溢肌膚腸胃。
  3. 土虛水漬:脾虛不能制水,水濕下注腸間,上逆肺衛,故見腸鳴漉漉、喘息怔忡,甚則形成「水脹」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善噦(呃逆頻作)、四肢煩悗(酸重不舒)、體重難以勝衣(身困如裹濕布)、臥不安(因脹滿而輾轉難眠)。
  • 兼症:大便溏薄而不暢、脘腹痞滿、漉漉腸鳴,甚則面目肢浮,舌淡苔白膩,脈濡緩。

治法方藥

  1. 健脾滲濕:濕重者選用《丹溪心法》胃苓湯(平胃散合五苓散),以燥濕運脾、利水消脹。
  2. 溫中化濕:寒濕偏盛者,費伯雄主張姜術二仁湯(乾薑、白朮、薏苡仁、杏仁等),溫脾陽、滲濕濁。
  3. 益氣行水:若兼表虛濕滯,仿《金匱》防己黃芪湯加減,補脾利水並行。
  4. 消導和胃:食積氣滯者,可輔以溫中丸(《和劑局方》),調中焦氣機。

鑒別要點

  • 與胃脹之別:胃脹多見脘痛、噯腐吞酸,脾脹則以肢重、便溏為著。
  • 與腎脹之別:腎脹多伴腰脊痛、少腹滿,脾脹病位偏中焦。

脾脹之治,重在「運脾復陽」,臨證需辨寒濕孰輕孰重,兼顧氣血水之調和,方合「脾喜燥惡濕」之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