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蒸
脾蒸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名,屬「二十三蒸」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骨蒸候》。此症與虛勞內傷、陰虛內熱密切相關,乃五臟蒸病中脾臟受邪所致,其病機多因脾陰虧耗,或勞倦傷脾,致使虛熱內生,蒸灼津液而成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中,「蒸」指虛熱由內而外透發之象,多因久病虛損、情志過極,或房勞過度,導致陰精耗傷,虛火內擾。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,若脾陰不足,或中氣虧虛,則運化失職,陰虛生內熱,熱邪鬱於脾臟,遂成「脾蒸」。此熱非外感實火,而屬陰虛陽亢之虛熱,其特點為熱勢纏綿,午後或夜間加劇,常伴隨其他虛勞見症。
臨床表現
脾蒸之證,除骨蒸潮熱、手足心熱等虛熱共性外,多兼見脾臟功能失調之候,如:
- 消化異常:脘腹痞悶、食少納呆,或飢不欲食。
- 津液耗傷:口乾咽燥,雖飲不解其渴。
- 氣血不足:面色萎黃,肌肉消瘦,肢體倦怠。
- 熱象特徵:身熱不揚,熱感自骨內透發,盜汗顴紅。
與其他蒸病的區別
「二十三蒸」分屬五臟六腑及氣血津液之病變,脾蒸需與以下常見蒸症鑑別:
- 肺蒸:以咳嗽、咯血、胸悶為主,熱邪偏聚於肺。
- 肝蒸:多見脅痛、目赤,伴情志鬱結之象。
- 腎蒸:腰膝痠軟、遺精盜汗,熱源於下焦。
脾蒸之關鍵在於脾胃運化失司與陰虛內熱並見,病位以中焦為主。
中醫治法
歷代醫家對脾蒸之治,重在滋陰清熱、健脾益氣,常用方藥如:
- 清骨散(《證治準繩》):退虛熱、除骨蒸,適用於陰虛火旺者。
- 六味地黃丸合四君子湯:滋腎陰以濟脾土,補脾氣以助運化。
- 益胃湯(《溫病條辨》):養胃陰以潤脾燥,適於口乾舌燥明顯者。
古籍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蒸病之狀,身體灼熱,骨節疼痛,或時咳嗽,或時汗出。」而脾蒸更強調「熱從脾生」,與後世「陰虛內熱」理論相合。明代《醫學入門》進一步闡釋,脾蒸多因「飲食勞倦,傷其脾胃」,致陰火內熾,治療需標本兼顧。
脾蒸作為虛勞病症之一,反映了中醫對內傷熱病的深刻認識,其辨證須結合整體臟腑功能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