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之大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之大絡

概述
脾之大絡為十五絡脈之一,屬脾經的別出絡脈,其穴名為大包。此絡脈由脾經主幹分出,具有聯絡經脈、調節氣血的作用,並廣泛分布於胸脅區域,與脾的運化功能及全身氣機密切相關。

循行路線
根據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:「脾之大絡,名曰大包,出淵腋下三寸,布胸脅。」具體循行如下:

  1. 起始點:從足少陽膽經的淵腋穴(位於腋中線,第四肋間隙)下方三寸處分出,即大包穴(脾經穴,第六肋間隙,腋中線上)。
  2. 分布範圍:由此向外擴散,主要散布於胸脅部,聯繫胸腹側面的經筋與肌肉,並與其他經脈氣血相互滲灌。

生理功能

  1. 調節胸脅氣血:脾之大絡布散於胸脅,能協調局部氣血運行,緩解因氣滯或血瘀所致的胸脅脹滿。
  2. 維繫關節筋肉:脾主肌肉四肢,此絡脈通過輸布脾的精氣至周身,維持關節穩定與肌肉張力。
  3. 輔助脾主運化:脾之大絡為脾經的延伸,參與水穀精微的輸布,影響全身營養代謝。

病理表現

  1. 實證:絡脈氣血壅滯時,可出現全身疼痛,尤以胸脅及肢體為甚,或伴隨緊繃感。
  2. 虛證:脾氣不足,絡脈失養,則見全身關節鬆弛無力、肢體倦怠,甚或出現下垂症狀(如眼瞼、臟器下垂)。

與他經關係

  1. 與膽經相通:脾之大絡起於膽經淵腋穴附近,故膽氣鬱結時可能通過此絡影響脾的運化。
  2. 與衝脈相聯:衝脈為「十二經之海」,脾之大絡散布胸脅,與衝脈循行區域重疊,間接調節婦科及生殖功能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取穴治療:針刺或艾灸大包穴,可緩解胸脅痛、氣喘、全身乏力等症,亦用於調理脾虛濕困。
  • 診斷參考:觸診大包穴周圍有壓痛或結節,常提示脾絡不暢或痰瘀阻滯。

古籍佐證
除《靈樞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亦強調大包穴為「脾之大絡,總統陰陽諸絡」,突顯其統攝作用。後世醫家進一步指出,此絡脈的病變多與「脾不散精」或「絡脈空虛」相關,治療時需兼顧健脾與通絡。

(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核心,未涉及現代醫學建議或結論性提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