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志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志思

脾志思為中醫學重要理論之一,出自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:「脾……在志為思。」此論述闡明脾與思慮情緒之間的密切聯繫,屬中醫藏象學說中「五志」理論的範疇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1. 脾與思的生理關係

中醫認為,脾主運化,為氣血生化之源,其功能狀態直接影響人的思維活動。脾氣健旺,則思維敏捷、記憶力佳;反之,脾虛則易出現思維遲鈍、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。《靈樞·本神》進一步指出:「因志而存變謂之思」,說明思維活動需依賴脾所化生的氣血作為物質基礎。

2. 思慮過度對脾的影響

《素問·舉痛論》提到:「思則氣結」,過度思慮會導致脾氣鬱滯,運化功能受阻,臨床可見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、倦怠乏力等症狀。長期思慮傷脾,更可能進一步影響心血生成,形成「心脾兩虛」之證,表現為失眠、健忘、心悸等。

歷代醫家的闡釋

1. 張介賓《類經》

明代醫家張介賓在《類經》中註解:「脾藏意,意有所存謂之思」,強調脾不僅主思,更與「意」相關,思維的持續性與專注力皆與脾功能相關聯。

2. 李東垣《脾胃論》

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提出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,認為思慮過度是內傷的重要因素之一。其理論體系中,脾胃為元氣之本,思慮傷脾則元氣虧虛,進而影響全身機能。

與其他臟腑的關聯

1. 脾與心的關係

脾屬土,心屬火,火生土,二者為母子關係。思慮過度不僅傷脾,亦可能「子病及母」,導致心血耗傷,形成「心脾兩虛」證候。

2. 脾與肝的互動

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。思慮氣結可影響肝之疏泄,導致肝鬱脾虛,出現脅脹、情緒抑鬱兼脾胃不適等複雜證候。

臨床表現與病機

1. 輕度脾傷

表現為食欲減退、食後腹脹、大便溏薄等運化失常症狀,伴隨精神疲倦、思維效率下降。

2. 重度脾傷

長期思慮過度可能導致:

  • 氣血兩虛:面色萎黃、肢體乏力
  • 濕濁內阻:頭重如裹、口黏苔膩
  • 升降失常:眩暈、內臟下垂等

此理論不僅解釋情志致病的機轉,更為中醫情志療法提供理論依據,如通過調理脾胃以改善思慮過度所致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