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中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中風

脾中風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名,屬五臟中風之一,指風邪侵襲脾經所引發之證候。此病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》,其後巢元方於《諸病源候論·風病諸候》中進一步闡述,補充臨床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脾中風之成因,主要為外感風邪,內犯脾經。風為陽邪,其性開泄,易襲陽位;脾屬太陰,主運化水穀,喜燥惡濕。風邪客脾,擾動中焦氣機,導致脾失健運,升降失常,進一步影響氣血生化與水濕代謝,遂生諸症。

臨床表現

  1. 翕翕發熱:風邪鬱於肌表,正邪相爭,故見發熱,其熱勢如羽毛覆身,綿綿不絕。
  2. 形如醉人:脾主肌肉,風邪困脾,氣血不榮,故患者面色泛紅,神態倦怠,狀似酒醉。
  3. 腹中煩重:脾居中焦,風邪內擾,氣機壅滯,故覺腹部脹滿煩悶,沉重不舒。
  4. 皮目瞤瞤而短氣:風性主動,脾虛風動,則眼瞼及肌肉不自主跳動;脾土不生肺金,呼吸氣短。
  5. 腹滿、身通黃(《諸病源候論》補充):脾運失司,濕濁內停,故腹滿;若濕鬱化熱,熏蒸肌膚,可發為黃疸。

證候分析

此證以「風邪犯脾」為本,兼見氣滯、濕阻之標。風性善行,故症狀多呈動態(如瞤動);脾失健運,則水穀不化,濕濁內蘊,甚則土壅木鬱,影響肝膽疏泄,而見黃疸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脾中寒:多因寒邪直中,症見腹痛、泄瀉、肢冷,無發熱及瞤動之象。
  • 脾濕熱:以濕熱困脾為主,常見口黏、苔黃膩,少風邪表證。

古籍論述

《金匱要略》言:「脾中風者,翕翕發熱,形如醉人,腹中煩重,皮目瞤瞤而短氣。」揭示風邪擾脾之特徵;《諸病源候論》增補「腹滿、身黃」,完善濕鬱病機,後世醫家多據此辨治。

治法探討

傳統中醫治脾中風,以「祛風調脾」為大法,可選方如:

  • 疏風健脾:配伍防風、白朮等,解表兼顧運脾。
  • 化濕和中:若濕重,佐以蒼朮、陳皮等化濕醒脾。
  • 調氣活血:若氣滯明顯,可加木香、砂仁理氣寬中。

脾中風之證,臨床雖不常見,然其病機體現風邪與臟腑相互作用,對理解中醫「外風內傳」理論具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