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中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脾中積,又名中脾積。小兒積滯,症見面黃或帶虛浮,臍上微痛,肚皮熱,飲食減少,臍上及腹中痛,所食不化,頭微熱。治宜消積健脾。先用取癖丸,後用勻氣散、醒脾散調理。
《證治準繩.幼科》:“脾中積,小兒積滯,面黃或帶虛浮,臍上微痛,肚皮熱,飲食減少,臍上及腹中痛,所食不化,頭微熱。治宜消積健脾。先用取癖丸,後用勻氣散、醒脾散調理。”
脾中積是小兒脾胃積滯的病證。多因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常,或因外感邪氣,內傷飲食,脾胃受損,運化失常,水谷精微不能化生為血,積聚於脾中所致。
脾中積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面色萎黃或帶虛浮,臍上微痛,肚皮熱,飲食減少,臍上及腹中痛,所食不化,頭微熱等。
脾中積的治療應以消積健脾為主。可用取癖丸、勻氣散、醒脾散等中成藥治療。
脾中積的預防主要是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暴飲暴食,不吃生冷油膩食物,不吃過甜過鹹的食物,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。平時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,多喝水,保持大便通暢。
脾中積是中醫學中常見的兒科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脾胃功能受損,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。因此,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孩子的飲食和生活習慣,一旦發現孩子有脾中積的症狀,要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診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