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中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中積
病證名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亦稱「中脾積」,屬小兒積滯範疇。此證多因飲食不節、脾胃運化失司,致食積內停,鬱而化熱,或脾虛濕困,氣機壅滯而成。
臨床表現
- 面色:黃而無華,或兼見虛浮。
- 腹部症狀:臍上微痛,按之肚皮熱,腹中隱痛,甚則觸之有硬塊。
- 飲食:食欲不振,食後不化,脘腹脹滿。
- 全身症狀:頭部微熱,或伴精神倦怠,肢體乏力。
病機分析
中醫認為「脾主運化」,小兒脾胃嬌弱,若乳食過量或質地不化,易致脾失健運,穀反為滯,形成積聚。積滯久鬱,則化熱生濕,進一步阻礙氣機,形成「脾中積」。其病位在中焦,涉及脾、胃二臟,病理性質多屬本虛標實(脾虛夾積)。
治法與方藥
- 消積導滯:初期以攻邪為主,選用《證治準繩》之「取癖丸」(含三棱、莪朮等破積之品),祛除有形之積滯。
- 健脾調中:積滯緩解後,改用「勻氣散」(如陳皮、木香等理氣藥)配合「醒脾散」(如人參、白朮等健脾藥),以恢復脾胃升降功能。
辨證延伸
- 若兼見舌苔厚膩、口臭,屬「食積化熱」,可佐黃連、山楂清熱消食。
- 若腹脹便溏、脈濡,屬「脾虛濕盛」,宜加茯苓、蒼朮健脾滲濕。
此證需與「疳積」鑑別,後者病程較長,多伴形體消瘦、毛髮枯槁等虛損見症。脾中積若久治不癒,可能轉為疳證,故早期消導與後期調補需循序而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