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主裹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主裹血

「脾主裹血」為中醫生理學重要術語,首見於《難經·四十二難》,指脾臟具有統攝血液、使其循行於脈中而不致外溢的功能。此理論為中醫「脾統血」學說的基礎,強調脾在維持血液正常運行中的關鍵作用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脾為「後天之本」,主運化水穀精微,化生氣血。其統血功能與「氣」密切相關,尤其依賴「脾氣」的固攝作用。脾氣充足,則能約束血液於脈內;若脾氣虛弱,固攝無力,則易導致出血病症,如便血、崩漏、皮下瘀斑等,此即《金匱要略》所言「脾不統血」之病機。

與其他臟腑的關係

  1. 與肝藏血的協調:肝主藏血,調節血量;脾主裹血,固攝血液。二者協同確保血液循行有序。肝鬱或脾虛均可影響血行,如肝不藏血伴脾不統血時,可能出現出血傾向。
  2. 與心主血的關聯:心推動血液運行,脾維持血行不溢,二者共同維護血脈通利。若心脾兩虛,常見心悸、出血並見。

臨床體現

  • 生理表現:脾氣健旺時,血液循行脈中,無異常出血。
  • 病理變化:脾虛氣弱時,可見慢性出血、血色淡紅、質稀,伴氣短乏力、面色萎黃等氣虛徵象。經典方劑如「歸脾湯」,即通過補益脾氣以達止血之效。

與現代醫學的對話

中醫「脾」的範疇涵蓋消化、免疫及部分血液系統功能。現代研究提出,脾氣統血可能與血小板功能、血管內皮完整性等機制相關,然中醫理論更注重整體氣化功能,而非局部解剖結構。
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以氣攝血」的整體觀,為血證辨治提供重要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