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主後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主後天
在中醫理論中,「脾主後天」為重要的生理學概念,意指人體出生後的生長發育與生命活動,主要依賴脾胃運化水谷精微以滋養全身。此理論與「腎主先天」相對,強調後天生命維繫的根本在於脾胃功能。
脾胃為後天之本
《醫宗必讀》明確指出:「一有此身,必資谷氣,谷入於胃,灑陳於六腑而氣至,和調於五臟而血生,而人資以為生者也,故曰後天之本在脾。」此段闡述了飲食水谷經脾胃消化吸收後,化為氣血精微,輸布至五臟六腑,成為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。脾胃功能強健,則氣血充盈,臟腑得養;反之,若脾胃虛弱,則易導致氣血不足、百病叢生。
脾的生理功能與「後天」的關聯
- 主運化:脾負責將飲食轉化為水谷精微,並上輸至心肺,化生為氣血。此過程涵蓋「運化水谷」與「運化水濕」兩方面。若脾失健運,可能出現食少腹脹、便溏或水腫等症狀。
- 生氣血:脾為氣血生化之源。《靈樞·決氣》云:「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」脾虛者常伴隨氣血兩虛,表現為面色萎黃、乏力等。
- 主升清:脾氣上升,將精微物質輸布至頭目心肺。若脾不升清,則可能引發眩暈、泄瀉或內臟下垂等病症。
與「腎主先天」的關係
先天之精(腎精)與後天之精(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)相互資生。腎精需賴脾胃滋養以充盛,而脾胃運化亦需腎陽溫煦。故臨床上調理虛損病症時,常需脾腎同治,如「補後天以養先天」之法。
經典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脾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」,進一步說明脾胃如同糧倉,主宰營養的攝取與分配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更在《脾胃論》中強調: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,突顯脾胃在疾病防治中的核心地位。
綜言之,「脾主後天」體現了中醫「重脾胃」的養生與治療思想,其理論深植於氣血生成、臟腑協調及整體生命觀之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