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主肌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「脾主肌肉」中醫理論詳解

「脾主肌肉」為中醫藏象理論之重要生理概念,首載於《黃帝內經》。《素問·痿論》明言:「脾主身之肌肉」,揭示脾臟與肌肉組織之密切聯繫。此理論核心在於:肌肉之濡養與功能發揮,皆賴脾氣運化之水穀精微以充養

一、生理機制

  1. 精微化生
    脾為「後天之本」,主運化水穀。飲食經脾胃腐熟後,化為「水穀精微」,由脾氣升清輸布至全身。此精微物質為肌肉生長之根本原料,《靈樞·本神》稱「脾藏營」,營氣即為滋養肌肉之關鍵物質。
  2. 氣血充養
    脾氣健運則氣血生化有源。《難經·四十二難》指出:「脾……主裹血」,脾統血功能使肌肉得充足血氣濡潤。若脾氣充沛,肌肉表現豐滿緊實、活動有力;反之則見消瘦鬆弛或虛胖浮軟。
  3. 與經絡之聯屬
    足太陰脾經「屬脾絡胃」,其經氣循行於四肢肌肉。故《靈樞·經脈》言脾經病候可見「體不能動搖」,反映肌肉功能與經絡傳導之關聯。

二、病理表現

  1. 脾虛失運
    《素問·太陰陽明論》強調:「脾病……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。」臨床常見:

    • 痿證:脾虛精微不布致肌肉萎縮無力,如《痿論》所言「治痿獨取陽明」,因脾胃互為表裡。
    • 倦怠:脾氣虛則肌肉失養,表現為肢體沉重、勞累難復。
  2. 濕困脾陽
    脾惡濕,濕邪困脾則運化失常。肌肉受濁濕滯留,可見:

    • 肢體困重:如裹濕棉,活動遲鈍。
    • 浮腫:水濕泛溢肌腠,按之凹陷。

三、理論延伸

  1. 與五體關係
    中醫「五體」(皮、肉、筋、骨、脈)中,肌肉居其中,為脾所主。脾氣通過充養肌肉,進而影響其他四體功能,形成「脾-肌肉-整體」的調控網絡。

  2. 四時養生應用
    《內經》提出「脾主長夏」,夏季濕盛之時尤需顧護脾氣,避免過食生冷損傷脾陽,導致肌肉濡養失調。

此理論不僅解釋肌肉病變之病機,更指導臨床從調脾入手治療肌萎、重症肌無力等病症,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之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