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主升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主升清是中醫生理學重要術論,與「胃主降濁」共同構成中焦氣機升降之樞紐。此理論源於《內經》,揭示脾臟運化功能的核心機制。

一、經典理論溯源

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明確記載:「飲入於胃,游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」,此為「升清」功能最早之文字記載。另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指出:「中焦如漚」,形象描述脾胃腐熟水穀、升清化濁的生理狀態。

二、升清之具體內涵

  1. 物質層面
    指脾將水穀精微(包括營衛之氣、津液等)向上輸布至心肺,經肺朝百脈而滋養全身。其輸布路徑包含:

    • 上歸於肺,化為宗氣
    • 透過三焦通道上濟心陽
    • 直接上榮頭面官竅
  2. 氣機運動
    脾升清的本質是「脾氣上升」的運動形式,此氣機特性:

    • 維持臟腑位置穩定(防臟器下垂)
    • 推動精微物質上達
    • 與肝主疏泄共調氣機升降

三、與他臟協同關係

  1. 與肺:脾散精上歸於肺,肺主宣發肅降,二者共司水穀精微布散。
  2. 與心:脾輸精微化血,心主血脈,形成「火土相生」之勢。
  3. 與肝:肝主疏泄助脾升清,共為「升降之樞」。

四、病理表現

當脾失升清,可出現:

  • 精微不升:頭暈目眩、倦怠乏力
  • 氣機下陷:久瀉脫肛、內臟下垂
  • 濁陰上逆:腹脹泛惡、頭重如裹

此理論臨床指導價值顯著,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創「補中益氣」諸法,即立足於脾主升清之生理特性。現代研究亦發現,脾氣上升機制與消化系統運動、能量代謝及自主神經調節密切相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