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主四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脾主四肢
「脾主四肢」為中醫生理學重要術語,闡述脾臟與四肢功能活動之密切聯繫。此理論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尤見於《素問·太陰陽明論》所載:「四肢皆稟氣於胃,而不得至經,必因於脾,乃得稟也。」意指四肢雖需胃所化生之水谷精微滋養,然其輸布至四肢百骸,必賴脾氣之運化與升清功能方能達成。
理論基礎
-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
飲食經胃腐熟後,其精微物質由脾轉輸為水谷之氣(清陽之氣),並上歸於肺,透過肺朝百脈之能,布散全身。四肢肌肉筋骨之濡養與活動力,皆仰賴此氣血之充盛。若脾氣健運,則四肢輕勁有力;反之,脾虛失運,則肢體倦怠、肌肉萎弱。 - 脾主升清與輸布
清陽之氣需脾氣上升之力推送,方能達於四肢末端。若脾陽不振或濕濁困脾,清陽不升,可致四肢沉重、浮腫,甚則痿廢不用,如《內經》所言「脾病而四肢不用」。 - 經絡與臟腑聯屬
足太陰脾經循行於下肢內側,與四肢結構直接相連。脾經氣血通暢,則肢體活動靈活;若脾經氣血不足或阻滯,可表現為手足乏力、麻木不仁。
臨床體現
- 脾氣虛證:常見四肢倦怠、消瘦無力,伴面色萎黃、食少腹脹,治宜補脾益氣,如四君子湯。
- 脾陽虛證:四肢不溫、畏寒浮腫,甚則痿軟,治需溫運脾陽,如理中湯。
- 濕困脾土:肢體困重、酸脹如裹,反映濕濁阻滯氣機,治當健脾化濕,如平胃散。
此理論亦解釋「治痿獨取陽明」之原則,因脾胃為後天之本,痿證(肢體萎弱)多與脾虛失養相關,故調理脾胃為關鍵。
綜言之,「脾主四肢」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思想,強調臟腑與形體官竅之功能統合,為診治肢體病症與調理體質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