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主運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主運化

基本概念

「脾主運化」乃中醫藏象學說中脾臟最核心之生理功能,出自《黃帝內經》。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言:「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」此功能包含兩大面向:一為運化水穀精微,二為運化水濕,二者相輔相成,共同維持人體氣血津液之生成與代謝。

運化水穀精微

生理機制

脾之運化水穀功能,始於飲食入胃。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詳述:「飲入於胃,游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。」此過程可分三階段:

  1. 消化吸收:食物經胃之受納腐熟後,精微物質由脾提取,此即《難經》所謂「脾助胃氣消磨水穀」
  2. 轉輸布散:脾將精微上輸於肺,通過肺朝百脈之功能布散全身,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云:「人受氣於穀,穀入於胃,以傳與肺,五臟六腑皆以受氣」
  3. 化生氣血:精微物質進一步化為氣血津液,《靈樞·決氣》曰:「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」

病理表現

若脾失健運,則見:

  • 食慾不振
  • 腹脹便溏
  • 肢體倦怠
  • 氣血生化不足而面色萎黃
  • 舌淡苔白膩
  • 脈濡弱

運化水濕

生理機制

脾居中焦,為水液代謝之樞紐,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指出: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」其作用體現於:

  1. 輸布津液:將水液上輸於肺,宣發至皮毛,肅降至膀胱
  2. 防止水停:調節水液在體內之平衡,避免濕濁停聚
  3. 配合他臟:與肺之通調水道、腎之主水功能相協調,共同完成水液代謝

病理表現

脾虛濕困時可見:

  • 頭身困重
  • 肢體浮腫
  • 痰飲內生
  • 泄瀉
  • 舌體胖大有齒痕
  • 苔滑膩
  • 脈濡緩

與他臟關係

與肺

脾土生肺金,脾運化之水穀精微上輸於肺,使肺得滋養而主氣司呼吸;肺之宣降助脾散精於全身。

與腎

脾為後天之本,腎為先天之本,脾之運化賴腎陽溫煦,腎精又需脾運化之精微充養。

與肝

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,協助脾胃升降;脾運化正常則肝血充足,疏泄有度。

理論發展

歷代醫家對脾主運化理論多有發揮:

  • 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強調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
  • 張景岳提出「土為萬物之母」之說
  • 葉天士重視「脾宜升則健,胃宜降則和」

此理論至今仍指導臨床對消化系統疾病、代謝性疾病及水液代謝異常等病症之辨證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