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主中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主中土

「脾主中土」為中醫基礎理論之重要概念,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揭示脾臟在五行屬土、位居中央的核心生理功能。中醫將五臟與五行相配,脾屬土,象徵大地生化萬物之性,故稱「中土」。此理論不僅闡述脾的生理特性,更體現其於人體氣血津液運化中的樞紐地位。

一、脾土之象與生理特性

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言:「脾為孤臟,中央土以灌四傍。」意指脾雖為單一臟器,卻能透過運化水穀精微,滋養肝(木)、心(火)、肺(金)、腎(水)四臟,猶如土德厚載,滋育萬物。張景岳注釋強調:「脾屬土,土為萬物之本」,進一步說明脾土功能如同自然界土壤,為生命活動提供根本養分。

脾主運化,包含兩大範疇:

  1. 運化水穀:將飲食轉化為精微物質(氣血津液),上輸心肺,布散全身。
  2. 運化水濕:調節水液代謝,使津液輸布有序,多餘水濕下歸膀胱。
    此功能若失常,則見腹脹、泄瀉或水腫等病症。

二、脾土與四臟的關係

脾土位居中焦,為氣機升降之樞:

  • 上濟心肺:脾輸布精微至心肺,化生宗氣與營血。若脾虛則氣短、面色萎黃。
  • 滋養肝腎:精微下歸肝腎,涵養精血。脾虛可致肝血不足或腎精虧虛。
    此即「灌溉四傍」之具體表現,突顯脾土為後天之本的重要性。

三、脾土與經絡、形體的聯繫

  • 在經為足太陰:脾經循行於下肢內側,主肌肉四肢。脾虛者常見肢體乏力。
  • 在體合肉:脾氣充盛則肌肉豐盈;反之則消瘦或鬆軟。
  • 開竅於口:脾功能反映於口唇,脾健者唇色紅潤,脾虛則唇淡或乾裂。

四、脾土理論的臨床延伸

歷代醫家發展脾土學說,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提出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,強調調理脾土為治療關鍵。例如:

  • 補中益氣湯:針對脾虛下陷之氣短、脫肛。
  • 參苓白朮散:用於脾虛濕盛之泄瀉。

總言之,「脾主中土」不僅是五行配屬的抽象概念,更是貫穿中醫生理、病理與治療的核心思想,體現「土為萬物之母」的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