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足太陰之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脾足太陰之脈

脾足太陰之脈,又稱足太陰脾經,為十二正經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經脈》。此經屬脾,絡胃,與足陽明胃經相表裏,主司運化水穀、統攝血液,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


經脈循行

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其循行路線如下:

  1. 起於足大趾內側端(隱白穴),沿足內側赤白肉際上行。
  2. 內踝前緣,上行至脛骨內側後緣,於小腿內側交足厥陰肝經於三陰交穴。
  3. 繼續上行至膝股內側前緣,進入腹部。
  4. 屬脾,絡胃,並通過膈肌,挾咽部連繫舌根,散佈舌下。
  5. 其支脈從胃分出,上注於心,與手少陰心經相接。

生理功能

  1. 運化水穀:脾經主導消化吸收,將水穀精微轉化為氣血,輸布全身。
  2. 統攝血液:脾氣固攝血液,防止逸出脈外,與出血性疾病密切相關。
  3. 主肌肉四肢:脾經氣血充盈,則肌肉豐健、四肢活動有力。
  4. 開竅於口,其華在唇:脾經狀態反映於口唇色澤與味覺功能。

主要腧穴

  • 隱白穴(井穴):健脾止血,多用於崩漏、便血。
  • 公孫穴(絡穴):調理脾胃,主治胃痛、腹脹。
  • 三陰交(肝脾腎三經交會):補益肝脾腎,調經止帶。
  • 陰陵泉(合穴):利水滲濕,改善水腫、泄瀉。
  • 大包穴(脾之大絡):統絡全身氣血,緩解周身疼痛。

病候表現
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出「是動病」與「所生病」:

  • 是動病:舌本強、食則嘔、胃脘痛、腹脹噯氣。
  • 所生病:身體困重、黃疸、煩心、泄瀉、下肢內側腫痛。

與他經關係

  • 表裏經:足陽明胃經,二者協同調節消化功能。
  • 流注次序:承接足陽明胃經,傳注手少陰心經。
  • 經別聯繫:通過脾經別脈,加強與心經的氣血溝通。

此經脈之氣血盛衰,直接影響脾胃功能及全身營養狀態,臨床常用於調治消化、婦科及水濕代謝異常等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