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痞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痞積
痞積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氣機阻滯、痰血凝結或飲食不節所致,以脅下或胸腹出現痞塊、脹痛為主要特徵的病症。其病因病機與臨床表現可分為以下兩類:
一、瘧後痰結或血裹,肝氣痞積
此類痞積見於《醫衡》,多因瘧疾日久,邪氣未盡,痰濕或瘀血內結,肝氣鬱滯,凝聚於脅下而成。
臨床表現
- 脅下痞塊:觸之有形,時痛時止,位置固定。
- 胸腹脹痛:伴有脹滿感,疼痛可因情緒波動或勞累加重。
- 兼症:或見噯氣、納差、舌質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鑒別診斷
需與息積(氣息不暢,積聚無形)、積氣(氣滯為主,痞塊不顯)等病證相區別。痞積之特點在於有形之結塊,且與痰血鬱滯相關。
二、飲食不節所致痞積
此類痞積見於《醫林繩墨·痞塊》,因過食生冷、油膩之物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濕濁內停,氣機壅塞而成。
臨床表現
- 胸中痞悶:自覺胸膈堵塞,滿悶不舒。
- 膈塞不通:伴有噯腐吞酸,或嘔吐痰涎。
- 兼症:舌苔厚膩,脈滑或弦滑。
病機分析
此類痞積屬實痞範疇,因飲食停滯,中焦氣機升降失常,濕濁痰飲內阻,久則可形成有形之痞塊。
中醫治法
痞積之治療,需辨明痰、血、氣、食之偏重,常見治法如下:
- 疏肝理氣,化痰散結:適用於肝氣鬱結、痰血凝滯者,方如鱉甲煎丸、柴胡疏肝散加減。
- 消食導滯,化濕除痞:適用於飲食積滯者,方如保和丸、枳實導滯丸。
- 活血化瘀,軟堅散結:若痞塊堅硬,久治不消,可選膈下逐瘀湯或大黃䗪蟲丸。
痞積之成因複雜,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證施治,方能取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