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痞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痞結

痞結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嬰童百問》,主要指小兒脘腹部痞滿結痛,按壓時疼痛加劇而啼哭,伴隨乳食減少、身熱、大便不通等症狀。此證多因熱邪鬱滯胸膈,與胃脘留飲相互搏結,導致臟腑氣機壅塞,營衛運行受阻,氣血不得宣通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邪蘊結:外感熱邪或內生鬱熱,積聚於胸膈,阻滯氣機。
  2. 痰飲搏結:胃脘素有停飲,與熱邪相搏,形成痰熱互結之勢。
  3. 氣機不暢:臟腑升降失司,氣血運行不暢,進一步加重痞滿與疼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脘腹痞滿硬痛,拒按,甚則觸之啼哭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飲食減少,甚則厭食。
    • 身熱,或伴煩躁不安。
    • 大便不通,或秘結難解。
    • 舌質紅,苔黃膩,脈象弦數或滑實。

治療原則

治宜通腑泄熱、破結行氣,以疏導壅滯,恢復氣機升降。

  1. 通便導滯:若大便不通為主要症狀,可選用大黃、枳實等藥,以瀉下通腑,如大承氣湯加減。
  2. 化痰散結:若痰飲明顯,可配伍半夏、瓜蔞等,如小陷胸湯
  3. 行氣止痛:加入厚朴、木香等理氣藥物,以緩解脘腹脹痛。

古籍參考

《嬰童百問》指出,痞結多因「熱與飲搏」,強調「臟氣不通」為病機核心,治療需注重疏通。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,認為此證不僅見於小兒,成人因情志鬱結或飲食不節,亦可形成類似病機,治法上需辨明寒熱虛實,靈活用藥。

痞結屬實證範疇,臨床需與「虛痞」鑑別,後者多因脾胃虛弱、運化無力所致,表現為痞滿喜按、得溫則減,治法以溫補為主,如理中湯之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