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癖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癖飲
病名,屬痰飲病之一。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痰飲諸病候》,其記載:「此由飲水多,水氣停聚兩脅之間,遇寒氣相搏,則結聚而成塊,謂之癖飲。在脅下弦互起,按之則作水聲。」
病因病機
癖飲多因過量飲水,或脾胃運化失常,水液代謝失調,導致水濕停聚於兩脅之間。復感寒邪,寒性凝滯,與水氣相互搏結,形成結塊,積於脅下。此病機與痰飲相關,但特點在於水飲結聚成癖,位置固定,觸之有形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脅下脹滿或疼痛,觸摸時可覺脅下有硬塊,按壓時可聞水聲,稱為「弦互起」。患者或伴有胸悶、咳嗽、痰多等痰飲內停之症。因寒邪參與,常見畏寒、舌淡苔白滑、脈沉弦等寒象。
鑑別診斷
癖飲與其他痰飲病如「懸飲」(水飲停聚胸脅)、「支飲」(水飲凌心射肺)不同,其特點在於水飲結聚成癖,位置局限於脅下,且觸之有形。與「癥瘕」相似,但癥瘕多為氣血瘀結,癖飲則以水飲為主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以溫陽化飲、散結消癖為主。常用方劑如《金匱要略》之「十棗湯」攻逐水飲,或「苓桂朮甘湯」溫化痰飲。若兼氣滯,可加柴胡、香附等行氣之品;若寒象明顯,可加乾薑、附子以溫散寒邪。
相關名詞
- 痰飲:廣義泛指水液代謝失常停聚體內的病證,癖飲屬其一種。
- 飲癖:即癖飲,強調水飲結聚成癖的特性。
癖飲為中醫痰飲病中較具特異性者,其辨證關鍵在於脅下結塊與水聲,治療需結合溫化與散結之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