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陳實功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陳實功(1555-1636年),字毓仁,號若虛,明代著名醫家,江蘇南通人。自幼習醫,潛心鑽研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、《難經》等經典醫籍,尤擅外科,臨床重視手術與藥物並用,為中醫外科學發展奠定重要基礎。

學術背景與臨床特色

陳氏深諳「內外合一」之理,主張外科疾患需辨證論治,反對片面倚賴刀針。其治療思想融合內科調理與外科技術,強調「外科必本於內」,認為癰疽瘡瘍等症,多因臟腑氣血失和所致,故臨床常配合內服湯藥以調理根本,如托裡透膿、補益氣血等法,再輔以手術外治,標本兼顧。

外科技術創新

陳實功於外科手術貢獻卓著,載於其代表作《外科正宗》中,該書系統整理各類外科病症,分門論述診治要訣。其技術創新包括:

  1. 鼻息肉摘除術:設計專用細銅箝與藥線纏紮法,精準摘除息肉而不傷周圍組織。
  2. 氣管縫合術:針對咽喉外傷,首創分層縫合法,並以桑白皮線吻合斷端,促進癒合。
  3. 下頜脫臼整複術:提出「口腔內復位法」,結合手法牽引與固定技術,減少復發。
    此外,對膿瘍切開引流、瘰癧(淋巴結結核)的掛線療法、痔瘡的結紮術等,皆有改良與規範化操作。

《外科正宗》之貢獻

此書共四卷,收載外科病症120餘種,每病先論病因病機,次列診斷要點,再詳述治法,附方劑配伍與手術步驟。書中強調「五善七惡」辨證體系,用以預後判斷;並收錄「如意金黃散」、「透膿散」等效驗方,至今仍為中醫外科常用。其內容務實精要,被譽為「外科圭臬」,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多所引據。

學術影響

陳氏打破「外科乃小道」之傳統觀念,提升外科醫術地位。其內外並治、手術與藥物結合的理念,影響後世如清代王洪緒等醫家,形成中醫外科「正宗派」體系。現代中醫外科教材仍多參考其理論與技術,可見其學術生命力之深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