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睥急緊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睥急緊小

病證名,指眼胞(眼瞼)緊縮、皮急之症。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又稱「皮急緊小症」、「眼胞緊小」或「皮急」。此症以眼瞼皮膚緊繃、瞼裂縮窄為主要特徵,類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瞼裂縮小症」。

病因病機

《張氏醫通·卷八》提出三類病因:

  1. 自發性縮小:非因外治所致,多因體內「膏血津液」枯澀耗損,導致筋脈失養而攣急,牽引眼胞緊縮。此與肝腎陰虛、氣血不足相關,陰液虧虛則筋脈失潤,發為拘急。
  2. 誤治損傷:常見於「脾寬倒睫」(瞼內翻)患者,反覆以手術夾除上瞼,未配合內服藥物調理,致局部氣血瘀滯,肌膜失養而緊縮。
  3. 過度開導:不當或頻繁施行針刺、放血等外治法,耗傷眼周營血,使眼瞼失於濡養,漸成緊小之態。

病機分析

中醫認為,眼胞屬「脾」所主(《內經》云「脾主肌肉」),而肝開竅於目,肝血濡養眼瞼筋脈。若脾虛氣弱,運化失司,則津液不布;肝血不足或肝陰虧虛,筋脈失潤,易致攣急。此外,外治創傷或風熱外襲,亦可導致局部氣血瘀阻,加重皮急之症。

古籍補充

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指出:「眼胞緊小,由乎血燥筋攣」,強調陰血虧虛、風燥相搏為病機關鍵。若兼見口乾、舌紅少苔,屬肝腎陰虛;若伴氣短乏力,則多責之脾虛氣弱。

此症需與「瞼廢」(上瞼下垂)鑑別,後者多因氣虛下陷或風痰阻絡,以眼瞼弛緩、抬舉無力為主,而「睥急緊小」則以拘急緊縮為特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