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睥肉粘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睥肉粘輪
病名:睥肉粘輪,又稱「瞼粘睛珠」或「瞼倒粘睛」,屬中醫眼科病證範疇,指眼瞼(睥)內側肌肉與氣輪(白睛)相互粘連,導致眼球轉動困難之症。此病多見於椒瘡(沙眼)重症,或因外傷、熱毒侵襲所致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瞼球粘連」相似。
病因病機:
- 風熱上攻:風熱之邪侵襲目絡,熱盛則血湧,氣血瘀滯於目,致使睥肉與氣輪粘結。
- 熱燥血瘀:椒瘡久病不癒,熱毒蘊結,灼傷陰血,經絡阻塞,形成粘連。
- 外傷損目:如燒燙傷、腐蝕性物質入目,直接損傷睥肉及白睛,氣血失和,繼發粘連。
臨床表現:
- 眼瞼與白睛粘連,轉睛時牽掣疼痛。
- 目赤腫痛,分泌物增多,甚則視物模糊。
- 重症者瞼緣內卷,睫毛倒刺睛珠(倒睫),加重角膜損傷。
治法:
- 內治:以祛風清熱、活血散瘀為主,方選 排風散(《審視瑤函》)加減,常用藥如防風、菊花、赤芍、當歸尾、紅花等。若熱毒熾盛,可合黃連解毒湯;瘀血明顯者,加丹參、桃仁。
- 外治:
- 點眼藥:黃連液或清熱解毒類眼藥外塗。
- 手法分離:輕症可用消毒棉籤蘸藥液輕撥粘連處。
- 手術:粘連範圍廣者,需以金針或手術分離,並配合藥液熏洗以防復發。
古籍參考:
《目經大成》提及:「瞼睛相粘,血凝氣滯,非針藥並行不可。」強調此症需內外兼治,必要時施以針撥。中醫理論認為,睥肉粘輪與肺脾兩臟相關,因「白睛屬肺,眼瞼屬脾」,治療時需兼顧調理臟腑,以清肺健脾、通絡散結為輔助之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